讀書筆記:外山滋比古,《思考整理學》

這是一本很適合大學生、研究生跟高中生看的書(如果不是家長或老師,大概對本書無感),除藉此工具建立寫論文或報告的基本觀念外,對於如何解決作業上問題也有幫助。這本1986年出版的長銷書,作者去年過世,享壽96歲。上一個版本的宣傳是「早知道該多好的思考整理術」,這一版本是「最多東大生、京大生讀過的一本書」。

當個「飛機人」,而非滑翔翼人

兩者都能在天空翱翔,但滑翔翼無法獨立飛行。時時刻刻都需要他人導引,日漸習慣後,自然就喪失獨立飛行的能力;有引擎的飛機可以獨立飛向目標。

本書就從學生寫論文開始,講述思考的醞釀、整理及運用。以下重點筆記,聊作備忘。

如何決定研究題目

閱讀文獻

將疑惑或不明處摘錄,反覆閱讀
有感覺、有體會者為重點
特別注意難懂處

發想

論文選題多幾個發想,讓多個題目彼此競爭
發想的有趣在於產生化合物,而非製造新的元素
個性或主觀意見是促成各項素材產生化合作用的催化劑

靈感

靈感通常不來自於作品本身
需要時間醞釀
充分的休息有好處
思考的生成與整理,都必須經過放空、沉澱的過程

資訊與知識蒐集

時間

當機立斷
定期整理
資訊累積到位,即可收割

釐清動機

先問自己為何要蒐集
劃清目標範圍

記錄

卡片:標題+出處
閱讀一段落再做筆記
趁熱度還在,盡快整理
筆記本隨時記錄靈感與想法
讓想法在筆記本沉澱
移植想法:根據第一本筆記本,再製作一份筆記

提升知識的層次

最具體、最客觀的思考和知識是第一次知識。集結、整理同類的思考和知識,並且連結這些事物之間的關係,就形成第二次思考和知識。若再以第二次思考和知識為基礎,更進一步集結類似的事物、昇華,又會產生第三次資訊。
(資訊→摘要→評論)
思考的整理並非平面化的量化歸納,而是立體的質化整合

如何進行

從問題的周邊著手

不斷正視問題可能會妨礙思考的自由
偶然力會發揮作用

整理想法像調酒

-混酒:任意拼湊-
調酒:適當的整理與修飾

動筆寫就是一種整理

書寫是利用線性語言表現立體的思考
先寫才會從糾結的毛線球中找到線頭
越寫,想法越清楚
初稿要大膽改寫

類比法是解答的良方

從不相干的地方得到領悟
一口氣閱讀容易豁然開朗
善用類比

鍛鍊

練習用一句話歸納想法

思考整理的極致表現在於標題
標題定生死

聲音擁有思考力

我們不只是用頭腦思考,說話時的聲音也會幫助思考
聲音能找到眼睛的盲點

諺語是思考整理的精華

人類的經驗有相似之處
把具體案例抽象化,更進一步定型化
思考事情時,如果引用諺語,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創造自己專屬的諺語,藉以統整自己的經驗、智慧與思考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