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北京參訪(法律創新與科技)

2018年5月底有機會參加律師公會全聯會北京參訪團,對律師執業的探索有些心得,趁著記憶猶新,對「非官方」行程做點記錄。

先聲明,千萬別說誰比較優秀,誰比較認真。我不喜歡說大陸比臺灣好,也不喜歡說臺灣比大陸好。我們的生活、學習、成長,都有各種時間與空間交錯的因素,無意義的比較或是情緒性的鄙視鍊,只是徒增糾葛困擾,我更願意親身體驗、觀察,分享真實的觸動。


天同律師事務所

講到律所創新,由前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蔣勇創辦的天同,在中國絕對是要放在很前面的位置。這家律師事務所的特別,任意在網路上就可搜索。

令人非常驚喜的是,蔣勇律師親自接待大家,毫無身段,謙謙人文風範,確實令人折服。對我而言,印象深刻的不只是蔣律師的深厚的人文素養,也不是天同三法寶–模擬法庭、訴訟可視化及知識管理大數據,更不是精緻傳統四合院的事務所外觀,而是以蔣律師在傳統訴訟事業上的成就,竟然還有積極繼續創業的心,朝著人工智能與法律科技領域努力。

北京參訪5天_180531_0008.jpg

IMG_0990.jpg

這麼努力的蔣律師,付出的代價不小,看看照片中的他,你能相信他比我年輕三歲嗎?

天同在法律科技的品牌是「無訟」,目前的第三號人物是來自臺灣的David– 臺灣「評律網」的創辦人。蔣律師不諱言當初曾經「研究、學習」過評律網,很幸運能網羅這樣的人才。David跟大家簡報了目前無訟在人工智能的發展,從裁判文書入手,在識別力、分析力、推薦力的嘗試與進展,以自動生成案例檢索報告、深度綜合案件解析為目標。另外一產品算是評律網的進階版:幫助民眾找到最適合他自身案件的律師。

北京參訪5天_180531_0022.jpg

我問了David「您決定從臺灣來大陸發展,是不看好臺灣法律科技嗎?」,David的回答是「我不是不看好臺灣的法律科技,我是不看好臺灣的資本市場。」,一時間,大家無語。

最後離別前,蔣律師送每位團員一本他主編的<訴訟可視化>,還幫每位團員簽名留念。

9787519714260


華宇元典

這是一家新成立的公司,雖然新,但是其母公司華宇軟件在中國「電子政務」的市場可是赫赫有名,大陸的法院、檢察院的IT建設基本上各自競爭,而上市公司華宇在這領域,多年來市佔率第一。司法領域的「電子政務」成熟後,很自然的華宇把目光放到律師、公司、一般民眾的市場需求,挾著與多數法院、檢察院合作的優勢,再加上大陸資本市場的活絡,華宇元典有很大的優勢。

參訪當天,由擔任過檢察官的鄒總經理與前法官的黃副總親自講解介紹,他們兩位都非常年輕,另外幾位高層則是專業技術人員。他們公司的口號是「讓機器逐漸習得法律認知能力,在數據孤島間搭建連接的道路」。該公司產品的特色有別於一般以單一裁判文書為對象,他們要建置以「案件」為視角的設計,從使用者場景思考功能。他們的律師工作平台,目前還是免費模式

IMG_1057.jpg

鄒總說明,在法律人工智能的各項層面中,關於法律概念認知能力、法律主體分析、法律關係甄別、法律知識檢索推進等進展,其中他們認為該公司產品在法律關係甄別,已經有法律系大二生的程度。另外在科技法庭的場景,也有一些令人驚艷的示範,語音辨識筆錄輸入不算什麼,還能識別有用資訊,凝聚重點。

這是家年輕的公司,除卻專家顧問,公司同仁平均年齡在三十歲以下,大部分的員工臉上都充滿著希望感。

2018530元典_180531_0014.jpg

有不少同道對於人工智能對律師的衝擊感到疑惑甚至憂慮,鄒總也提到了未來的法律人要有技術的思維,看世界的角度可以更廣一點。

我則是回應分享了人工智能對律師的影響心得,我用紅綠燈作比喻,圖示如下:

律師的數位工作力與專業表現力 摘錄.001.jpeg

紅燈部分,像華宇元典這樣的公司已經做得很好,律師們可以直接使用相關人工智能相關服務了;黃燈的部分則要當心,人工智能逐漸追上來;綠燈部分則是目前律師還可安心的部分。


百度

當初在協助規劃行程時,就想著不只是要關心法律科技與人工智能,更要讓大家看看新的科技業走到什麼程度,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在百度體驗了機器人與未來智能家庭的發展,彼此交流時,團員們對無人車法律責任及個人資料保護的議題都很有興趣,也踴躍地交換心得。

北京參訪5天_180531_0323.jpg

可惜時間不夠,沒能親身體驗無人車,也很可惜不能就更多的法律議題互相交流。

IMG_1048.jpg


今目標

這是一家以互聯網為服務平台,為企業提供溝通協同工具及管理解決方案的公司。這家公司走過了互聯網以免費為潮流的時期,逐步邁向建立價值路線。我自己在免費時期就體驗過他們的產品,是跨平台的好工具。

艾總經理親自接待所有團員,並講解他們對於企業或律所如何用有效率的工具處理業務、案件、溝通、協作等。最讓人感動的是,今目標為每位團員開通一個永久帳號,並實際讓大家現場操作體驗,讓我們對於有效率的管理事務所有了更多的想像。

2018530今目標_180531_0003

IMG_1089


感想

臺灣的法律科技事業艱難,我以前跟現在都認為是市場太小(我想Lawsnote的郭律師可能不同意,更新:郭律師同意,哈),參訪過華宇元典後,覺得還有個因素,就是我們的「電子政務」或是說「電子法院事務」沒那麼順暢,這原因當然很多啦,包括傳統法律人的抗拒、既有廠商進步的緩慢、整體政府的施政重心考量…等。

曾經跟司法院資訊處的長官們有互動機會,對他們的辛勞除了敬佩外,還是敬佩。資訊服務有個特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無論怎麼短小的程式,更新服務幾乎是永遠不能斷的,更不要說,在臺灣的體制內想要創新,排除障礙永遠要花最大的心力。

我自己異想天開,如果司法院願意,除了當領頭羊,更可以想一些方法激勵民間,例如:藉著開放大數據浪潮,讓民間企業有更多的競爭空間(借用華宇元典鄒總的話,把「大數據」變為「活數據」)、辦理科技法律創業大賽、公開徵選司法院所有線上功能、舉辦法律視覺化寫作演講比賽…等,至少把創新與改變的風氣帶出來。

我在很多場合推廣過法律視覺化的運用,尤其在書狀及法庭展現上,但是迴響普普,很重要的原因是我能力與說服力不夠。在中國,像蔣勇律師這樣曾經擔任過最高法院法官的人倡議時,自然形成一股浪潮,這幾年在大陸最火熱的法律業界服務,就是訴訟可視化的培訓課程(本想安排參訪 iCourt,但時間不夠)。

這次去北京有機會與一大陸司法界的友人聚會,他就說,以法官的立場很喜歡看到律師利用視覺化或可視化圖表解釋案情,而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庭審中,也有將近20%的案件中,看到律師使用投影設備來進行訴訟攻防了。

司法的進步絕對不是單單法院或檢察署的責任,律師也要積極的求知創新。以司法院現行的線上起訴或電子卷證服務來說,都是很值得肯定的措施,當然,這些服務還不到完美境界,但是如果律師們一昧排斥,不肯花少許時間學習,坐等服務上門,喊喊司法革新的口號,會不會太虛幻了些?


一則迴響

  • 正秋

    2018-06-01

    非常感謝並讚歎吳律師的懇切分享,在這時代,傳統型律師大有機會藉此開拓視野、更新觀念,以不同以往的方式來執行法律專業工作,卻能實踐「無訟」的核心價值。

    回復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