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國內幾篇文章在介紹美國憲法第1條第1項第8款「智財權條款」時,把條文中的”Arts”翻譯成「藝術」,似值商榷。現行著作權法當然保護藝術作品毋庸置疑,但就法制發展而言,美國憲法中的”Arts”翻譯為「技藝」或「工藝」較妥。
美國憲法第1條第1項第8款:”The Congress shall have power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Useful Arts, by Securing for limited Times to Authors and Inventors the exclusive Right to their Writings and Discoveries.”這個條款即美國國會制訂著作權法及專利法的依據。
現今世人使用art一字自13世紀時,就被英文使用,最接近的字源是中古法文的art,可追溯的最早字源是拉丁文artem──意指技術。現今雖然art多被指為繪畫、素描、雕刻等藝術領域用語,但art仍多被理解為與技能相關。
1789年美國制訂憲法時,” Arts”一詞在當時仍屬於「技藝」或「工藝」的觀念。也有學者認為美國憲法此條款是由二個平行子句所構成的平衡句(balanced sentence),換言之,此條款的架構是:
The Congress shall have power …
(a)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by securing for limited Times to Authors the exclusive Right to their Writings.(國會有權保障作家對其著作在限定期限內的專有權利,以促進科學的進步)
(b)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Useful Arts, by securing for limited Times to Inventors the exclusive Right to their Discoveries.(國會有權保障發明家對其發明在限定期限內的專有權利,以促進實用技藝或工藝的進步)
一般認為美國憲法制訂此條款是受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權成文法––英國安娜女王法案”The Statute of Anne”影響,該法案正式名稱是:” An act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learning, by vesting the copies of printed books in the authors or purchasers of such copies, during the time therein mentioned”。(法案於1709年12月12日制訂,1710年4月10日施行)。
創意作品是否應該受到法律保護?或是更精確的說,是否應給予財產權保護?這是智慧財產權理論或是智慧財產權哲學的問題。多數學者認為,從美國憲法條款來看,美國採取了效益理論(激勵理論),憲法第1條第1項第8款:「國會有權保障作家和發明家對其著作和發明在限定期限內的專有權利,以促進科學和工藝的進步。」,很明白的說明,立法保護著作及發明,是為了促進科學(science)與實用技藝或工藝(useful arts)的進步。
繼續從效益理論延伸,為創意作品創設財產權,目的是為了鼓勵創作增加,換言之,立法保護財產權,是以社會福利最大化為目標:產業發展、文化進步。將智慧財產權視爲國家政策的工具,則法律必須能促進有智慧、有效率的創作,以增進社會的福利。顯然保護創作人是目的,而非手段,更不可能對創作的財產權給予「毫無保留」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