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概所有唸過中學的人都聽過這段名言:「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令人討厭的考試最愛問,這句話是哪位說的?
概念出自管仲
大部分人都會回答是春秋時代管仲,先不論《管子》是否為偽作,管仲原來的文章囉唆一點,並不是單純十六個字,但是這十六字的概念及主要表達出自《管子》牧民篇第一‧右國頌載: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覆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踰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軸;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管子》牧民篇
歐陽修的濃縮表達
宋歐陽修修五代史,評論馮道這位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前後為官四十多年,堪稱中國官場史上的不倒翁。歐陽修歸納了管仲的文章精華,並發揮: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儀,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豈有不亂,國家且豈不亡乎!予讀《長樂老自序》,見其自述以為榮, 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予於五代,得全節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而怪士之被服儒者以學古自明,而享人之祿、任人之國者多矣。然使忠義之節,獨出於武夫戰卒,豈於儒者果無其人哉?豈非高節之士惡時之亂,薄其世而不肯出歟?抑君天下者不足顧,而莫能致之歟?孔子以謂:「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豈虛言也哉!
歐陽修《新五代史·馮道傳》
顧炎武的重要文章
接下來就明遺老顧炎武的名作<廉恥>(出於《日知錄》),再強化上面歐陽修整理管仲的觀點,更提出禮義廉恥中,恥最重要,不但讓我們複習了孔子說「行己有恥」(《論語.子路》),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孟子·盡心上》)還提出了考試常考的名言「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顧炎武《日知錄》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
考試筆記
以前常見國文考試題目,問學生上面幾段名言是誰說的?出自何處?還有三民主義試題會問某公如何定義「禮義廉恥」。話說回來,現在學生無法想像有三民主義這個必修課吧,前幾天問一位大學生「三民主義是哪三個主義?」,他僅答出了兩個。
整理一下:
管仲: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覆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歐陽修說是管仲說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孔子論士:行己有恥。
孟子: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顧炎武: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恥的意思
孔子說「行己有恥」,可能是在提點子貢出使外國時的態度(「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先從自身做起,對是非善惡有一定的取捨標準。
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依照朱熹註解「恥者,吾所固有羞惡之心也。存之則近於聖賢,失之則入於禽獸。」。
從歐陽修到顧炎武,似乎都在評論士大夫的羞恥心,尤其認為不對國盡忠或事奉異主,就是一種無恥的表現,而如果國家的臣子士大夫們都無恥,則國家不滅亡也難。
依照顧炎武的說法,「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換言之,無論是要「取」或是要「為」都應該要有界線。
不過回到春秋時期,管仲說這話,可能目標未必在於要臣子盡忠,而是要國君先把自身做好。大家都知道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但我們看看齊桓公即位前的齊國情勢。齊桓公的哥哥齊襄公在位十二年,最有名的事蹟就是與妹妹文姜亂倫私通,甚至因而殺死文姜的夫婿魯桓公,不但私德飽受批評,在國際間也惡名昭彰。齊襄公行為低劣,引發叛亂,在他殺死魯桓公八年後,被叛軍殺死,齊國經過一番內亂後,齊桓公驚險即位。
齊桓公即位後,重用管仲,我們設想一下,管仲給齊桓公的第一個建言,很有可能就是重塑國家形象。要知道,齊國是周的大功臣姜太公(姜尚)之後,歷來地位崇高,怎麼到了齊襄公時,形象徹底崩壞。從這觀點出發,管仲所說的「禮義廉恥」云云,或許表面上是向齊桓公闡明治理百姓的方法,但我更相信這是管仲希望國君齊桓公記取兄長「無恥」教訓的衷心建言。
心中的底線
心中的這條底線,無論是社會認同、信仰情懷、道德觀念甚或法律標準,也許不見得清晰,隨著我們所受到的試煉,更有可能經常搖擺。
自我反省:最近偶爾看到別人做了一些我做不出來的事,甚至是我想都沒想到能做的事,而這恰恰是他能「成功」的原因,當我羨慕他,想學習效法時,還是要想想我真的能接受這樣的自己嗎?如果想都不想,可能就是「無恥之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