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學歷疑雲風波二則

小英總統的博士學歷爭議應該告一段落了。不過國人向來重視學歷,引發的風波從沒少過,本文介紹二則博士學歷爭議,一件發生在九十幾年前,另一件則是法院在上個月剛剛做出有罪判決。

胡適先生的博士疑雲

胡適先生一生獲得了非常多個榮譽博士,他的秘書胡頌平先生說有35個,不過中研院胡適紀念館考證說有33個。胡適先生1910年20歲時留學美國,先入康乃爾大學,1915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但他本人到底有沒有拿到「真正的」博士學位,一度成為公案。

依照余英時先生的考證,胡適先生確實在1917/5/4向哥大提出論文原本,1917/5/22參加哥大的口試,而且並沒有外界傳言「口試未通過」或「論文需大修始通過」的情形,但胡適先生因為口試結束即回國,沒有向學校交出論文並辦理領博士證書的手續。

本來1922年哥大要聘胡適先生任教,當時胡先生也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印行其博士論文,並準備到校面繳100冊,順便領博士證書,不過後來沒有成行;一直到1926/12/26胡先生至哥大任教之事確定,胡先生發電報請上海亞東圖書館寄100冊博士論文到哥大杜威教授處,1927年胡適先生在哥大正式拿到了博士證書。

胡先生的博士問題就因為當時的時空環境,以及胡先生的個人計畫(胡先生於1917年回國後忙著結婚、教書、參與社會政治活動),讓胡先生在離開哥大近十年後才取得正式博士證書,也才引發外界頗有議論其「博士不純」。當然,更多人認為依胡適先生當時的聲望,大概沒把去領正式博士證書當一回事吧。

陳00教授一錯再錯案

2009年間,有位逢甲大學陳oo教授,被檢察官起訴明知其並未在「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等論文期刊上發表其著作,竟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於民國94年1月13日、97年12月29日提出前揭論文抽印本申請副教授、教授資格升等時,向逢甲大學之教評會委員訛稱:其在前開期刊上發表其前揭著作云云;使逢甲大學之系、院、校教評會委員及委外之校外委員(下稱教評委員)均陷於錯誤,而誤認其確有「公開發表」前揭著作,故對其提出之副教授升等、教授升等之申請,均予以評定合格,並予以聘僱為學校之副教授、教授任職,並使逢甲大學因其升等而交付薪資差額,因認涉犯刑法詐欺取財罪嫌。

一審臺中地方法院判有罪,二審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刑事判決101年度上易字第768號則認為雖然陳oo「教授」坦承有提出前揭有問題的論文申請升等,不過認為陳oo「沒有不法所有意圖」,改判無罪。(判決書請看這裡

這件事過後,陳oo被逢甲大學解聘,副教授跟教授資格被取消。但過了一陣子,網路上出現了疑似「洗白文」:

42歲,現任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利審查委員。民國98年面對學術黑函的嚴重打擊,oo教授默默的接受學術界及社會的撻伐,從一個奮鬥有成的年輕學者,一下跌至谷底;同時,面對母親急救輸血錯誤造成癱瘓,父親又車禍撞成腦血腫,並單親撫養罕見疾病妥瑞症的兒子,一而再的打擊,但oo教授還是不間斷抱著對學術的熱愛、對年邁父母的孝心、對兒子的責任,咬著牙繼續追求陽光的明天。終於民國100年獲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電機工程雙重博士學位,並於民國103年獲劍橋大學頒發最佳論文獎。其熱愛學術,對學術堅持奮發的表現,足為青年楷模,獲頒103年最佳論文獎。

引自:這裡

接下來的故事是,這位陳oo教授拿著「UCLA的雙博士」學位向勤益科大申請教職,因勤益科大為查證其之學位真實性,洽請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協查後,發現陳oo教授所提出之UCLA畢業證書、校友證、入學申請書、成績單及畢業論文等文件都是假的。

當時UCLA註冊組向我國駐外單位電話回覆表示:陳某所提出之畢業證書記載方式與該校之畢業證書不符,且證書上之簽署人已離開職務逾20年,簽名不會出現在近期之畢業證書上,後再向UCLA查證結果,UCLA註冊組以電子郵件回復表示,陳某從未向UCLA提出入學申請,且該校無被告所稱之線上博士學位課程,且其所提出之文件均非UCLA之真實文件。

所以陳oo教授又要跑法院了。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8年度訴字第23號審理本案時,陳oo教授坦承犯罪,且願意繳納15萬元公益金,法院判決其有期徒刑及罰金,並緩刑肆年,並應於本判決確定後陸個月內向公庫支付新臺幣壹拾伍萬元。(判決書看這裡

對博士學歷雲淡風輕還是鬼迷心竅?

現代社會非常重視學歷,不在話下,這是因為好學歷似乎傳遞了一個訊息:「好學歷=能力強」。而且要在大學院校任職,博士學位是基本配備。

2001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賓賽(A. Michael Spence)以就業市場與學歷為例,在雇主不知道員工好壞的情況下,不得已,只能讓生產力高低不同的人領取相同的工資,而這樣的結果是,雇主只能招募到能力弱的人。在這樣的情形下,求職者會考量,取得學歷或專業證照,是一種「訊號傳遞」,把自己能力與他人不同處,讓雇主知道且相信。這裡的關鍵問題是:強者要如何傳遞訊息(學歷、證照),讓雇主有能力辨別出能力強的人?但我們不要忽略了,傳遞訊息(取得高學歷、考取證照)是有成本的。而且,我們還沒認真檢驗「好學歷=能力強」此一命題是否正確!

上面介紹最近發生的陳oo「教授」案,更是令人感慨,外在形式的學歷真的重要到必須不擇手段用一切去換嗎?真的值得鬼迷心竅的一錯再錯?真的應該不論是非真假去追求?在她眼中,博士學位大概跟名牌包一樣,買不到真的,就買個A貨!

胡適先生當年不太重視即時領取博士證書,有當時的時空背景。再以與胡適先生同時代的大學問家陳寅恪為例,陳先生1910年考取官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學習。1914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回到中國。1918年冬又至美國哈佛大學,1921年轉往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據說陳先生,具備了閱讀蒙古語藏語滿語日語梵語英語法語德語巴利語波斯語突厥語西夏語拉丁語希臘語等十餘種語言的能力,尤精梵文巴利文

學貫東西的陳寅恪先生,一生中沒有一張文憑。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