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爾的名畫隨想筆記

年初到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參觀,真的是一場視覺饗宴,美不勝收。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春〉,以及提香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大概是吸引最多遊客駐足的作品,因為它們就是描繪「美」。不過,一幅人物看起來很不舒服的作品更引起了我的注意。

烏菲茲美術館的名畫

這幅稱不上「美」的作品,是拉斐爾的名畫〈教皇利奧十世與兩位紅衣主教〉。

拉斐爾 教皇利奧十世與兩位紅衣主教

一般解說拉斐爾這件名作,可以看到各種細節的精緻,例如教皇身上衣料柔細、來自右方的光線,甚至放在桌上的羊皮紙聖經、放大鏡與搖鈴都非常細緻。

畫中的教皇利奧十世是美第奇家族的第一位教皇,利奧十世 13歲當上樞機主教,37歲就當上教皇,這當然不是因為他天縱英明,而是因為他有個好爸爸–大名鼎鼎的羅倫佐.美第奇。利奧十世是家中次子,依長子繼承法,家族將由哥哥繼承,羅倫佐美第奇就培養次子掌握宗教勢力。

我們看畫中利奧十世的手細嫩白晰,單獨抽出來看,絕對會認為是哪位美女的手,而看到利奧十世的矮胖身材與不怎樣的臉孔,我們可以合理推論拉斐爾是很寫實的描繪出教皇的雙手,也可以從此探知利奧十世過什麼樣的日子。利奧十世曾寫信給他的弟弟:「上帝給我們設置了教宗職位,就讓我們盡情享受吧」,利奧十世的享樂與奢侈,與他對藝術的愛好同樣狂熱,沒有他,我們今天看不到這麼多拉斐爾與米開朗基羅的作品,而利奧十世也把教廷帶向了醜惡世俗化的高峰,引發了新教改革分裂。

畫中的背後靈:克勉七世

這畫中利奧十世後面有兩位紅衣主教,乍看根本就是「背後靈」,令人相當不舒服。由於繪畫風格與教皇明顯不同,大部分研究者認為這兩位的紅衣主教是後來由拉斐爾弟子畫上去的。右邊那位是利奧十世的表弟,我特別注意的是左邊那位,他是利奧十世的堂弟朱利奧.德.美第奇,也是後來的教皇克勉七世。

為何利奧十世要在原本自己的肖像圖加上堂弟跟表弟呢?陰謀論及後世研究者認為,這是一種意志展現:教皇寶座將由美第奇家族代代相傳!利奧十世在1511年擔任教皇,死於1521年,荷蘭出生的阿德里安六世僅僅擔任教皇13個月就過世,隨後畫中左邊那位朱利奧.德.美第奇,當選教皇,就是克勉七世。

亨利八世的家務與國務

為何我注意到畫中的克勉七世?曾經聽過筆者分享著作權歷史的朋友,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從英國的亨利八世講起。去年在一演講場合,碰到以前學生,他還興奮的問我今天會不會講亨利八世與他六任王后的故事。亨利八世的六任王后都各自有精彩的故事,不過本文只會講到第一任王后凱薩琳。

英國的印刷事業自卡克斯頓(Caxton, William)在1476年從德國學成印刷術回到英國後開展,當年年底他在西敏寺的救貧院內裝設木版印刷機,這是英國最早的印刷廠。而英國開始以掌控印刷出版活動作為檢查書籍出版品的手段,最重要的人就是亨利八世。一般世人最熟知亨利八世的事蹟大概是其為離婚案與羅馬教廷決裂。其實嚴格說來,亨利八世面對的並不是「離婚問題」。

亨利八世是亨利七世的次子,亨利七世本來也是想學習美第奇家族,讓次子往「宗教事業」發展,但因為長子亞瑟英年早逝,才讓亨利八世承接王位。

亨利七世為了政治考量,結合國外勢力,讓亞瑟王子迎娶西班牙公主凱薩琳,沒想到亞瑟英年早逝。亞瑟王子死後,亨利七世希望繼續政治聯姻,就讓亨利八世迎娶凱薩琳。凱薩琳王后不知是否賢明,但至少24年的婚姻期間沒犯什麼過錯,只是所生子女除瑪麗公主(就是後來的瑪麗女王)外,均於繈褓中夭折。

亨利八世進入中年後,苦無合法子嗣,擔憂國家王位繼承問題,他想出的辦法是解除與凱薩琳的婚姻,另娶王后。亨利八世提出的藉口是舊約.利未記20:21 「人若娶弟兄之妻,這本是污穢的事,羞辱了他的弟兄;二人必無子女。」,由於亨利八世迎娶凱薩琳時曾得到當時羅馬教皇的許可,現在亨利八世請求教皇克勉七世宣告其婚姻無效。

狄更斯曾經這樣評價亨利八世:「是世上最讓人無法忍受的惡棍,他的存在是對整個人性的侮辱;對英格蘭的歷史來說,他就是一個由鮮血和肥油構成的污點!」。不過公允的說,亨利八世要解除24年的婚姻,並非單純貪圖女色,當時及前後百年內的君主本多畜養情婦,毫不為奇,亨利八世再如何好色,與有無婚姻實在沒有關連。問題是私生子無王位繼承權,亨利八世希望能有一合法的王子繼承王位,期使英國爾後不致引起繼承之戰或受制於外國。

克勉七世不敢答應亨利八世的請求

當時羅馬教皇克勉七世遲遲不答應解放亨利八世的婚姻,這絕對不是因為宗教或道德的觀念,而是因為克勉七世受制于當時身兼西班牙國王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查理五世,而查理五世正是凱薩琳王后的侄子。

提香 查理五世騎馬圖

查理五世,可說是「哈布斯堡王朝爭霸時代」的最重要人物,開啟了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時代,他在1519年打敗法王法蘭索瓦一世,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克勉七世當上教皇沒多久,西班牙與法國在未統一的義大利激烈爭鬥,當查理五世發現克勉七世為了美第奇家族的利益而背叛了與神聖羅馬帝國的盟約時,聯合了德意志傭兵、法國叛徒及反美第奇家族人士組成軍團派兵攻打義大利,在1527年洗劫屠殺羅馬城,克勉七世被困於聖天使城,後來好不容易與查理五世妥協後獲釋。有人責備克勉七世把教皇的世俗權利放在首位,不關心基督教和平的真正教會福祉,克勉七世只能說:「如果我不這麼做,我早被洗劫一空,根本無法找回自己的任何東西。」。

盧卡斯.克拉納赫 馬丁路德像
(這幅畫像似乎也由烏菲茲美術館收藏,可惜年初遊覽時沒注意到)

事實上在克勉七世之前,利奧十世擔任教皇時,教廷就因為濫用贖罪卷的惡行、販賣神職與種種奢侈墮落引發世人不滿。馬丁路德在1517年公開95條論綱,引發了大規模的宗教改革及新教分裂,原本由教皇領導的基督宗教走向分裂,克勉七世在1523年擔任教皇後,非但無法力挽狂瀾,更是失去了所有人的信任,在他生命後期,德意志各邦正式與教廷脫離關係,形成新教聯盟。克勉七世死於1534年,死後屍體被羅馬人掘出後斬首、斷肢,並用一把劍刺在心臟上。

亨利八世脫離羅馬教廷

亨利八世與羅馬教皇的鬥爭,表面上看來是因為亨利的私生活,但其實關鍵在於英國是否願意繼續受列強及敵國所操縱的教權所宰製?當時英國人雖然也很同情並無瑕疵且備嘗艱困的凱薩琳,而對「準王后」安娜博林並無好感,一方面國家繼承問題確實嚴重,一方面教皇早已失去民心,這場「婚姻無效」案所引發的宗教及政治問題很快的淹沒國王私德問題,使英國人民支持亨利八世對抗腐敗的羅馬教廷。亨利八世在1534年宣佈與凱薩琳間的婚姻無效,並宣佈國王才是英格蘭教會的唯一領袖,並開始鎮壓天主教修道院,展開與羅馬教廷的爭鬥,當時亨利八世恐怕早已不把墮落無力的教廷看在眼裡了。

後來的故事,請參考拙著「著作權法的起源」。著作權法的起源從亨利八世講起,正是說明,早期印刷術技術所形成的書商獨佔利益,與政府言論檢查相結合的影響與突破。

印刷術的深遠影響

1454年古騰堡以活字印刷術印出第一本聖經後,在60年內,大概有400多個版本的聖經問世,識字的人們發現,同時代墮落的紅衣、紫衣主教們並不在福音書中的等級制度內,而印刷術就對政治、宗教、教育、文化等展開了深遠的影響。

教廷原本不把馬丁路德放在眼裡,沒想到馬丁路德在1520年發表成熟的新教立場聲明<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貴族公開書〉,呼籲各國教會獨立自主,不要再受教廷控制,而此後馬丁路德的教義透過插圖說明和小冊子等形式蔓延宣傳,最終造成了教廷的大失敗;自亨利八世開始的政治宗教紛爭,也藉著印刷術產物為己宣傳並打擊對手,以保護著作權為藉口以箝制言論,早在著作權法立法之前就存在了,而從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權成文法–英國安娜女王法案的制定過程觀察,可以發現著作權制度的起源正是希望消滅言論(出版)檢查制度。

在科技上,印刷術還帶來了近現代史上特殊的「蜂鳥效應」,依Steven Johnson《我們如何走到今天》,印刷術的發展,除了印刷出版相關產業外,還帶動了眼鏡業生意興隆,接著顯微鏡、光纖等都是當時意想不到的故事。

或許是知道了利奧十世跟克勉七世的歷史,再看看本文開始介紹拉斐爾的名作「教皇利奧十世與兩位紅衣主教」,光看人物的感覺,絕對稱不上賞心悅目,甚至覺得利奧十世真不愧後人所稱「最年輕也是最醜的教皇」,左邊那位後來的克勉七世也真如畫像中給人的感覺:背後幽靈!

Barbara Tuchman在愚政進行曲(The March of Folly)一書中,以特洛依的木馬屠城記為原型,講述人類歷史上的種種愚政,首先就是講述文藝復興時代的教皇們愚不可及,本文中提到的利奧十世跟克勉七世就是又愚蠢又荒唐。比較起來,如果以同情的理解來看,亨利八世的作為有他的時代意義。

筆者攝於梵蒂岡博物館的<拉奧孔群雕>
拉奧孔阻止愚昧的特洛依人把希臘大軍留下的木馬拉進城裡,卻連同他二幼子一起慘遭(很有可能是雅典娜派遣的)毒蛇咬死。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