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提升「思考」能力,而是提升「重新思考」能力。
最近看了心理學家也是暢銷作家Adam Grant的2021年新書《THINK AGAIN》,這本書可能是比爾蓋茲夫婦在離婚前聯名推薦的最後一本書了。
本書不是單純要我們多想想或三思而後行,而是希望我們能突破自己的常識、自信甚至是身份認同,用開放的心胸及好奇的眼光去重新思考問題,不要想著將答案過度簡化或是堅守立場。
本書的文字簡單,有清楚的圖表及豐富的故事,從個人處事、與人溝通到社會參與,都有不少令人啟發之處。

這篇短文筆記作者對思維方式的反思。
一般人在討論或決策時,常有以下幾種思維
傳教士思維
擁有堅定而神聖的信念,以佈道方式保護且推廣我們的想法。我們看不到自己知識的鴻溝,只相信已知的事物。
在這個模式,改變想法意味著心靈脆弱或道德缺陷。
檢察官/律師思維
找出他人想法或論理的缺陷,鞏固自己的論點來證明別人錯而自己對。我們把焦點放在改變他人的想法,卻忽略自己可能陷入確信偏誤或或是期待偏誤。
在這個模式,改變想法等於認輸。
政客思維
尋求群眾的支持來獲取勝利。 姑不論兩面討好,結果都落空;當我們忙於隱匿真相時,可能帶來的只是驕傲及焦慮。
在這個模式,改變想法完全取決於遇到了棒子還是胡蘿蔔。
以父母與子女討論大學科系選擇為例,說明上面三種思維。
孩子經常以傳教士思維「堅信」自己的興趣,但又避免不了政客思維,懷疑自己的選擇無法得到大家的認同。父母則經常以上述三種模式混和運用,「建議」孩子選擇一般人認為比較熱門,或是父母認為比較有前途的科系。
當孩子念大學後發現無法真心投入學習,或是感慨無法學以致用或是學而無用,回過頭來看上述三種思維,大概都無法解決目前的困境。
科學家思維
本書鼓吹大家要有科學家思維。如果轉換為科學家思維,也許上面所述三種模式所造成的困境可以得到改善。
科學家思維指的是:持續不斷的察覺我們理解的限度,預期我們所知可能的產生的疑惑,對自己的不知保持好奇,隨時依照新的資訊更新我們的觀點。
這裡不是要大家都以科學家為職業,而是在心態上盡量轉換為科學家思維。不以自己的經驗為一切準則,願意檢驗自己的困惑,保持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在開放心胸跟視野後,我們面對議題或辯論的觀點會不一樣,多樣的選擇會變得不可怕,各種挑戰都有可能導向成功。
科學家思維不把「想法」當作「理論」:我們不從答案出發,而是跟著問題前進;我們不宣揚自己的直覺,我們依循證據;我們不只懷疑他人的論點,更勇於否定自己的論點。
作者引用John Rawls的「無知之幕」說法,Rawls要求我們判斷一個社會的公正性,即我們是否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加入它? 作者說,科學家的「無知之幕」,要問我們是否願意不預測結果如何,而接受根據一定研究方法的結果?
如果說知識就是力量,那麼知道我們所不知道的,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