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鬼地方〉,很自然的想起〈千江有水千江月〉。
最近先看了很被討論的〈鬼地方〉,我猜內容一定讓很多如我一般的中老年人不舒服,但本書確實用凶猛的書寫揭發現代臺灣社會至今仍遺留或更糟糕的偽善。閱讀時一直想作者真不怕得罪故鄉啊,不過,所有把故鄉當「鬼地方」的人,最終都願意回去。
閱讀〈鬼地方〉時,不禁想起40年前的〈千江有水千江月〉,這本暢銷書把男貴女卑的傳統歌頌到不行,對於臺灣鄉土的各種習俗都給予正面的儒家意義。書中化學系高材生的男主角與高中畢業的女主角,通信跟對話都是中國詩詞、歷史、佛學,人生光明到不行,兩人分手原因匪夷所思。
如果我們願意以「時代之眼」(The Period Eye)來看這兩本書,或許能有多一點寬容的理解。
〈千江有水千江月〉出版前幾年,臺灣發生大事是政府宣揚十項建設、台美斷交、美麗島事件…,把臺灣本土跟儒家精神連結,完全是政治正確,由女性作家來講男尊女卑的正當性,當時不會有太大問題,龍應台在1985年評論〈千江有水千江月〉是膚淺的懷舊,缺乏對現代的反省時,還被很多人辱罵。
在2020/2021的今天,故鄉子弟把家鄉彰化縣永靖鄉(臺灣本島人口密度最高的鄉)說成〈鬼地方〉,但我沒看到彰化縣長或永靖鄉長跳出來指責作者醜化故鄉,如果永靖鄉未來發揮「文創」精神,規劃一個「鬼地方」之旅,我都不會訝異,因為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精神:批判、挑戰,加上些許的炒作。
40年後我重看〈千江有水千江月〉,基本上是從頭嫌到尾,因為我回不去那年代了。今天我看〈鬼地方〉不但不會受驚嚇,反而有更多的讚賞,因為我知道藝術創作與現實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