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陳寅恪先生文章,原載於1935年12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後收錄於《陳寅恪集.金明叢稿二編》。
國中課綱把國二歷史從中國史改為東亞史,沒有武則天了。我覺得考試少考一些也無妨,如果考出「武曌稱帝對後世女權啟蒙的影響?」之類的考題,那可受不了!
文章討論中心
武曌與佛教的關係:武則天母氏家世宗教信仰之薰習,及其女性取得特殊地位。(其餘政治文化等不論)
武曌因家世而受佛教影響
武曌的母親是隋朝宗室之後,且因家世遺傳而篤信佛教。
周武帝廢滅佛教,隋文帝代周自立後隨即恢復佛教,隋煬帝雖被認為是弒父弒君荒淫暴虐之主,但他在佛教中的地位卻又無比崇高。中國佛教徒常將隋煬比於阿闍世王(Ajatashatru,?-前461年),他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的國王,與釋迦牟尼生活在同一個時代。
阿闍世出生時,他的父親頻毘娑羅王因相命師說他長大必反叛,故將阿闍世摔於宮階,但阿闍世卻只有指頭受傷。成長後,他被立為太子,卻發動兵變自立為王,把父王餓死在地牢。父親死後,他心病難安,全身生瘡腐爛,乃深自懺悔,並向釋迦牟尼佛皈依,從此立志為佛門護法。
阿闍世王為弒父弒君之惡王,但佛教經典如大涅槃經梵行品則列舉多則理由(前因與現逆),辯明阿闍世王非但無罪,更成未來佛。隋煬帝在儒家心中地位甚低,是弒父暴虐之主,但他在佛教中,被比擬於阿闍世王,可知其在中國佛教中的地位之高。
公元637年,唐太宗下詔「…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至於講論,道士女冠宜在僧尼之前…尊祖宗之風」。並把自己的祖系追溯至老子。唐太宗推崇道教有其政治用心,但難動搖民間佛教影響,尤其楊隋宗氏家世遺傳,宗教信仰不隨政局改變。
世人皆知,武曌曾於26歲時因唐太宗駕崩後至感業寺為尼,而依照陳寅恪先生考據,武曌在14歲時就曾一度正式或非正式的出家為沙彌尼,此亦可證明其受母氏佛教影響之深切。
武曌以女身為帝,對佛教經典的需求
儒家經典不許婦人與聞國政。尚書:「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武曌為中國政治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稱帝的女性。在當時的環境,要證明其特殊定位的合理性,無法從儒家經典求得,不得不假託佛教符讖。
武則天頒行《大雲經》於全國,其政治作用在於,革命開國之初,對於民眾宣傳及證明其取得地位之合理:
〈如來涅盤健度〉第參陸:
佛告淨光天女言:汝於彼佛暫一聞《大涅槃經》,以是因緣,今得天身。值我出世,復聞深義。捨是天形,即以女身當王國土,得轉輪王所統領處四分之一。汝於爾時實是菩薩,為化眾生,現受女身。
〈增長健度〉第參柒37之餘:
我(釋迦)涅盤已七百年後,是南天竺,有一小國, 名曰無明,德國有河名曰黑闇,南岸省城名曰熟谷,其城有王名曰等乘,其王夫人產育一女,名曰增長. ……有為之法無常遷代,其王未免忽然崩亡。爾時諸臣即奉此女以繼王嗣。女既承正,威伏天下。閻浮提中所有國土悉來承奉,無拒違者。
大雲經真偽之謎
後世多主張上開經文為偽造,如《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新唐書》等就指出《大雲經》是薛懷義等和尚為了迎合武則天而杜撰的偽經。王國維則考據敦煌殘本認為,武則天自稱彌勒下生一事,《大雲經》中固然未曾明言,卻可能在薛懷義與法明等人的註疏中出現。
《大雲經》是古印度人曇無讖北涼時在敦煌譯出的,曇無讖譯經始於北涼玄始十年(421年),《大雲經》翻譯時間當在421年—433年之間。而武則天於天授元年(690年)頒《大雲經》時,《大雲經》已存在了260年左右。《大雲經》和《大般涅盤經》都出自天竺,經由于闐傳入漢地,並非中國人偽造。敦煌石室內發現的《大雲經疏》殘卷,與曇無讖所譯《大方等大雲經》幾乎完全吻合。
陳寅恪先生即認為,薛懷義、法明等人「既不偽造,亦非重譯」,而且王國維所說《大雲經》的註疏云云也未必存在。陳先生主張:
蓋武曌政治上特殊之地位,既不能於儒家經典中得一合理之證明,自不得不轉求知於佛教經典。而此佛教經典若為新譯或偽造,則必假託譯主,或別撰經文。其事既不甚易作,其書更難取信於人。仍不如取前代舊譯之原本,取為比附,較之偽造或重譯者,尤為事半而功倍。
結論
陳先生認為,中國在公元7世紀時,政治上有三大怪傑:隋煬帝、唐太宗及武則天。而這百年間。佛教在中國的地位升降,也與當時的政治變異有重大關係。(隋煬帝崇奉佛教,唐太宗詔告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武則天制佛教在道教之上,唐室中興後則敕僧道齊行並進。)
陳先生繼續考據主張頓悟的《大涅槃經》出於于闐,而于闐之地,就為華夏民族移居之土(種桑養蠶;貌不甚胡,頗類華夏)。《大雲經》雖不出于闐,但出自於與于闐相近的遮拘迦,同樣也是華夏移民之地。
武曌因為中國儒家經典重男輕女,求於華夏以外經典,以資政治宣傳。但其實女身得為帝王之說,實在源自於華夏移民所主張,陳先生感嘆曰:家有祖傳之寶,苟為子孫之忘,而別從他人求乞,斯真為中外學說歷史之一奇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