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談社出版了21冊世界興亡史,聽說被列為蔡總統的選書書單,我也趁著熱跟特價買了一套電子書。

我看的第一本是平野聰先生著《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作者希望寫出現代社會通用且簡單易讀的歷史讀物,以作者的話來說「帶領讀者佇觀個個歷史事件,同時探究隱藏於其後的深意,並見證清帝國如何淡出歷史舞台的過程。」

或許是因為本書要力求簡略,有些歷史事件的記載,可能是作者或編輯的疏忽:
關於鄭和出航,書中的記載「接著,朱元璋恢復科舉制度,將朱子學置於國家正統教義的地位。到了十五世紀,隨著國力的恢復,更派出…鄭和」,容易讓人誤會是朱元璋所派遣。事實上,一般人都知道是明成祖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
關於康熙朝遠征西藏,書中記載「1720年,皇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代替年邁的康熙皇帝,實質上主導、推動了清向西藏的大遠征。」。近年看過各種歷史小說及戲劇的人都知道,這次的遠征,是由雍正的弟弟皇十四子胤禎以撫遠大將軍王的身份,代為親征。由於中文字音字形接近的原因,作者可能在這裡犯了個低級錯誤。
書中提到清朝的「奏摺制度」是雍正皇帝創設,這也說太快了,您可以說,雍正皇帝甚多、廣泛或善於利用「奏摺制度」,但一般認為「奏摺制度」是康熙年間開始的。

作者以日本人的角度提出明清以來對於「華夷之分」、「漢儒思想」、「帝國統治」及「認識國際」的思辯,確有啟發。不過,學識淺薄的我,閱讀起來不是太順暢,整本書讀下來,作者的「感覺」多於「論證」,更多於「記述」。對作者的結論,總覺得論證及依據的說服力不夠。這套書看了一本就覺得不是很對胃口,有點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