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王國維自殺後,引發了很多「誰殺了王國維?」爭論。最近世事紛擾,再讀陳寅恪先生文集,做點筆記,聊為備忘。
1927年6月2日,才在二年前應聘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王國維(當時與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號稱清華國學四大導師),在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魚藻軒投湖自盡,得年五十,身上有一封給兒子的遺書: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殮,即行藁葬於清華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移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托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於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
王國維為何自殺,爭論不休,無論大公或小私的觀點都有,焦點都放在遺書上「經此事變,義無再辱」八字。
瑣碎家事?
依照溥儀的說法(《我的前半生》),王國維早年受羅振玉接濟並結成兒女親家,王國維似乎欠的不少債;遜帝溥儀的近臣紹英曾託王國維替溥儀賣一點字畫,羅振玉知道了,把字畫要去,說他可以辦這件事。羅振玉賣完字畫,把所得的款項做為王國維歸還他的債款,全部扣下。王國維向羅振玉索要,羅反而算舊帳,還要王國維補不足之數。王國維氣憤不已,又無法對對紹英交代,因此跳水自盡。
由於很多人認為王國維之死是為了殉清,因此溥儀有可能為了撇清「政治責任」,而有上述說法。
殉清?
眾所皆知,王國維是滿清遺老,戀戀不忘舊主,終年拖著長辮,1922年受推薦至清宮擔任溥儀的帝師,王國維視為一生莫大的榮譽,遜帝溥儀還賜他「加恩賞給五品銜,並賞食五品俸」,後又賞他「在紫禁城騎馬」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逼逐溥儀出宮,王國維引為奇恥大辱,據說他當時憤而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相約投河殉清,因家人阻攔而未果。1925年王國維接受清華研究院的聘請前,也先「請示」溥儀的同意後才應聘前往。
也因為這樣的時代背景與時空因素,當時這樣的說法最多,大多是惋惜王國維「愚忠」,進而「追究」皇室遺老過時的政治思想。
悲劇的美學觀?
王國維曾經用叔本華的悲觀哲學詮釋了《紅樓夢》人物的悲劇命運。
依照叔本華的分類,悲劇有三種:
一、大壞蛋在善良的主角生命中諦造悲劇。
二、盲目的命運,偶然與錯誤釀成悲劇。
三、由於劇中人彼此地位不同,只因他們的關係就會造成災難。
《紅樓夢》屬於第三種也即最高層次的悲劇,它與中國傳統文學中常見的盲目樂觀或是大團圓結局相悖,是一個「徹頭徹尾之悲劇」。王國維也認為「解脫」是倫理學上的最高理想,而《紅樓夢》結局「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就是解脫之境的具體化。
從悲劇的美學觀或人生觀看王國維最後的人生選擇,自殺的決定也許是可以理解。梁啓超也認為王國維性格複雜而且矛盾:他的頭腦很冷靜,脾氣很和平,情感很濃厚。他對於社會,因為有冷靜的頭腦所以能看得很清楚;有和平的脾氣,所以不能取激烈的反抗;有濃厚的情感,所以常常發生莫名的悲憤。積日既久,只有自殺一途。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説王國維先生因私人債務或是殉清,都有些難堪,似乎把當代國學大師看小了。
梁啓超援引孔子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歟」來形容王國維寧可不生活,不肯降辱;王國維的自殺,完全代表中國學者「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精神。
陳寅恪在輓詩中寫道:「敢將私誼哭斯人,文化神州喪一身。越甲未應公獨恥,湘纍寧與俗同塵。吾儕所學關天意,並世相知妒道真。贏得大清乾淨水,年年嗚咽說靈均。」此處陳寅恪將王國維比喻成自沉汨羅江的屈原,所以有將之解釋為王國維乃是殉清。
但陳寅恪隨後在寫的輓詞中,把王國維之死提昇到文化層次:「或問觀堂先生所以死之故。應之曰:近人有東西文化之說,其區域分劃之當否,固不必論,即所謂異同優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義焉。其義曰: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
王國維過世後二年,清華大學為其建紀念碑,由陳寅恪撰文的《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更是拉高層次: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 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於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自己的選擇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提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無論在那個境界,無論是什麼因素,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都是沈重的,如果說一個人的自我選擇,可以給後人、後世更有價值的思考,那也許就是陳寅恪先生所提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