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怒漢到公民

去年中國導演徐昂執導的《十二公民》電影上映了,此片在中國的評價還不錯,去參加羅馬電影節還得了一個獎。

175674403.jpg

《十二公民》電影幾乎是完全翻拍美國1957年的《十二怒漢》(12 Angry Men)。

1217740899.jpg

《十二怒漢》這部著名的黑白電影大體上只用了四個場景:一開始的法庭、陪審團會議室、陪審團洗手間及結尾的法院門口,絕大多數都是單一場景(陪審團室),但是劇本精彩,演出厲害,節奏順暢,就算今天再看幾次,也令人折服。

《十二怒漢》被改拍了好幾次,有名的至少有日本與俄羅斯,這兩次的改拍,多多少少都有比原作更多一點的發揮,聽說印度也打算翻拍,那麼,歌舞要在陪審團室展開嗎?

前面提到中國的《十二公民》幾乎是完全翻拍《十二怒漢》,演員性格的設定、故事案情的設定、案件疑點、疑點釐清方式…等等幾乎一模一樣,基本上演員的台詞90%都從《十二怒漢》搬來,真的可以用「翻拍」來形容,所以後來《十二公民》得到金雞獎最佳改編劇本,真有點令人不太容易接受。

我覺得《十二公民》改得不錯的地方是,把中國特色適當的放進來,例如:北京大叔總是無法坐下來聽人說話、河南人總是受到偏見歧視、仇富但又笑貧的心態、乾爹與乾女兒的角色設定…都很有趣。依照導演說,他也不是要拍法律問題,就是想讓中國人坐下來好好聽別人說話。

不過,我覺得《十二公民》不好的地方就是「牽強」二字。為何會有這個審判?說是學校作業,學生要做英美法模擬法庭,家長當陪審員,要求家長一定要好好審,但是你學生有好好辯護嗎?演員可能大多是舞台劇出身,所以個個搶戲,演得很用力,不是說是為子女成績嗎,哪有可能這磨拼命?而中國人一般是否有足夠法治觀念先不說,直接要求在中國玩「無罪推定」「合理懷疑」,有可能嗎?

最後一幕,所有陪審員達成共識,漫步走在校園內,一副輕鬆、和諧模樣,雨過天晴,這是中國法治的真相?還是隱含著所有人對真正法治的渴望?

Img413281053.jpg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