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閱讀

讀書筆記:外山滋比古,《思考整理學》

這是一本很適合大學生、研究生跟高中生看的書(如果不是家長或老師,大概對本書無感),除藉此工具建立寫論文或報告的基本觀念外,對於如何解決作業上問題也有幫助。這本1986年出版的長銷書,作者去年過世,享壽96歲。上一個版本的宣傳是「早知道該多好的思考整理術」,這一版本是「最多東大生、京大生讀過的一本書」。

閱讀更多

《THINK AGAIN》讀書筆記:重新思考的30個重點

先前介紹Adam Grant的2021年新書《THINK AGAIN》,談到科學家思維有助於我們的認知與判斷,也介紹了摒除敵我意識才能有效溝通。Adam Grant最後還整理了30個重點提示,算是本書的精華提要。

本書作者雖然被稱為「正向心理學家」,但他不是單純給讀者灌雞湯或打雞血。作者在書中說明這些重點時,都提出了實驗數據、真實故事及歷史經驗等,具備充分脈絡性的論證。對筆者而言,本書給了我不少關於個人認知、溝通談判、集體決策及教育學習的啟發,對於寫作敘事方法也有不少幫助。

閱讀更多

摒除敵我意識才能有效溝通:《THINK AGAIN》讀書筆記

兩極化的站邊或互貼標籤,無助於發現真實或追尋進步;要求團結同心通常只是口號標語,而破除二元偏誤是困難但值得努力的。

筆者先前介紹Adam Grant的2021年新書《THINK AGAIN》,談到科學家思維有助於我們的認知與判斷。本文繼續介紹作者如何用這個方法,幫助我們有效溝通。

閱讀更多

〈讀書筆記〉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

美國參議院於2021/6/8通過USICA(美國創新和競爭法案),雖然原法案以Vannevar Bush的報告命名為Endless Frontier Act,但這法案已非Vannevar Bush當年鼓吹以基礎科學研究為重心,反而目標在於用政府的力量促進科學應用發展,以增強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優勢和領導地位。

一般認為此法案是美國為了對抗中國的科技戰爭,有趣的是,中國隨即在2021/5將美國這份在75年前的重要文件《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翻譯成中文出版,或許是為了知己知彼。

閱讀更多

2021年2、3月,我的閱讀

這兩個月最大喜悅是,張大春老師終於把春夏秋冬系列完成了。我閱讀最大成就是k完了托爾斯泰的翁戰爭與和平(順帶看了屠格涅夫的初戀);讀了幾本短篇小說集(莫言、徐則臣、村上春樹、宮部美幸),兩本作家文集(王定國與哈金),兩本與家鄉有關的小說(鬼地方與千江有水千江月),無心的巧合,有無意比較的喜悅。

閱讀更多

2017年閱讀印象深刻的書

今年大概只看了100本左右專業以外書籍,跟許多朋友無法相比,尤其是強者我朋友葉醫師,一年看了500本,只能讚嘆!
循往例,年終分享2017年閱讀印象深刻的書。這些書很多都不是今年新出版,也有不少是再次閱讀而有新感悟。
以下是依照自己閱讀的順序排列,介紹文只是自己的心得,談不上評論。

閱讀更多

2016年閱讀印象深刻的書

循往年慣例,在年末分享一年來印象深刻的閱讀。
我愛紙本書,但是電子書真有其必要,有些書紙本絕版了買不到,有些書太厚重了不易攜帶,尤其出差或出國時紙本書看完了,無書可讀的焦慮,這些都是電子書的優勢。

以下盡量就閱讀順序,以及當時心得記錄:


顏擇雅,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

作者學貫中西、博學多聞,當代華人雜文寫得有熱鬧有門道者,真沒多少人了。

IMG_1526.jpg


張大春,文章自在

偶像的書,年度第一。文章寫得好,不是文筆或是金句多,而是先搞定思想與教養問題。

IMG_1549.JPG


劉慈欣,三體系列(地球往事三部曲)(三本)

在大陸很火紅的一套科幻小說,但在臺灣好像沒受太多重視。讀起來真是愉悅的燒腦,唸完後又把作者以往短篇作品找出來,也不錯。

三体.jpg


艾西莫夫,基地系列(七本)

讀三體時,一直忍不住跟艾西莫夫基地系列跟機器人系列比較,所以讀完三體後,又把基地系列找出來K,感覺這起只是科幻,根本就是經濟學、社會學及史學的輔助教材。

屏幕截图 2016-12-31 11.00.53.png


王定國,戴美樂小姐的婚禮

作者最近一年一部作品,本本精彩,篇篇耐讀。這本書收錄的三部短篇小說,除了悲傷外,彷彿讓人看到了光明與希望總在陰微處閃爍著。

maxresdefault


兩本小村:夏瑞紅的<小村物語>與陳雨航的<小村日和>

這兩本同以小村為名的散文,都很好看。夏瑞紅的小村物語,寫著一位現代都會女子從臺北職場遷往農村定居。想像起來,會很辛苦,但作者表現著優雅的從容。陳雨航的小村日和,寫著一個熟年大叔,回憶著東部海邊小鎮的生活。本來以為,就是鄉愁,但讀起來嘴角常常失守。

img_0460


傅月庵,一心惟爾

愛書的資深編輯來寫讀書筆記,很有感!

IMG_1534.jpg


呂祖謙,東萊博議

這本古人書真能幫助作文、辯論、思考,今年寫了11篇讀書心得,也算一小成就。

1404011937-763334162


幾米,忽遠忽近

這可說是<想左走,向右走>的平行時空(?)作品了,結局的場景真讓我嚇一跳。

屏幕截图 2016-12-31 11.22.52.png


高陽,紅樓一家言

這本看了很多遍,這兩年白先勇先生、歐麗娟教授在臺灣推廣紅樓夢,講得都很有道理,但我覺得高陽先生的有些觀點簡直匪夷所思,但又理所當然,尤其那篇從八字學推斷曹雪芹就是後四十回作者,太厲害了。
另一個小心得記錄一下:白先勇先生跟高陽先生都從身為創作者的角度來論後四十回作者就是曹雪芹。白先生說後四十回寫得很好很美;高先生則反駁說後四十回寫得不好這件事,前八十回也有幾回寫得不好啊,而且創作者把所有的文章都寫得好的也不多。

屏幕截图 2016-12-31 11.32.58.png

 

 

閱讀筆記:東山彰良的《流》與吉田修一的《路》

有位從小移民日本的台裔作家東山彰良(原名:王震緒),他的小說《流》,去年得到了日本「直木賞」,而且是九位評審一致通過,當時一陣新聞熱潮,最近這本書的中文版在台灣上市了。

台灣的出版社對本書算是高規格對待,還推出「限量畫布紙精裝版」,而且還有「扉頁燙紅金流水號/書封燙金簽名」,不過就我的主觀感受而言,沒珍貴到這種程度啦,還要抱怨的是,仍然有我最討厭的書腰,上面還有許多「迴響台灣各界的感動推薦」,看到那些人感動,我就不太容易感動了,所以趕快把書腰扔了!對了,還要感謝出版社沒有使用「台灣之光」來宣傳!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