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著作人格權

電視節目冠名贊助的法律問題初探(更新)

在廣播電視法修正前,有好多年台灣電視節目的置入性行銷,法源是「電視節目贊助暫行規範」及「電視節目從事商業置入行銷暫行規範」,但這並非基於法律授權的法規命令,至多僅能被認為是主管機關在法律未修正前的解釋原則,並不符合實質法治國原理。2016年1月6日修法後(2015/12/18立法院三讀通過,2016/1/6總統公布),電視節目的置入性行銷有了正式法源依據。

閱讀更多

從著作權角度看張愛玲手稿爭議

張愛玲過世20年了,但是「祖師奶奶」的魅力一點都沒退散,這幾年《小團圓》與《少帥》在極富爭議的情況下出版。張愛玲與宋以朗的父母宋淇、鄺文美夫婦間的通信全集,也已完成了文字輸入,大約九十萬字,正在校對,離正式出版應該也不會太遠了。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在加州洛杉磯的公寓內逝世,享年75歲,其遺囑云:「一切財產留給宋淇夫婦處理。儘速火化,骨灰灑於空曠原野。」。遺物經遺囑執行人交由宋淇、鄺文美夫婦處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1997年宋淇去世,2007年鄺文美去世。宋氏夫婦的兒子宋以朗成為張愛玲遺產所有人。

上面所說的遺物,是否包括著作權?宋以朗先生將張愛玲生前未完成或不願意出版的著作出版,是否妥當?章忠信教授曾經撰寫<從「小團圓」到「異鄉記」,誰給張愛玲一個公道?>一文分析。

筆者也有些想法,聊做補充。

閱讀更多

淺談攝影著作中的著作人認定

關於誰是攝影著作的「著作人」,由於攝影著作的特殊性,可能有不同的情況。

在傳統底片攝影時代,攝影者利用相機拍攝後,影像儲存在底片,接下來的工作(沖片、印相、放大)在暗房中進行,而暗房工作的重要性有時候比拍攝更重要,至少暗房工作是攝影作品完整呈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就像我的朋友唐永洪大律師常引用布列松所說的「攝影師是猴子也能做的事,真正的技藝在暗房」。

達蓋爾暗房工作室的陳豐毅老師的工作與教學,更是在數位攝影流行的今天,凸顯出暗房的獨特美學價值所在。

即便是現代的數位攝影、手機攝影,影像在拍攝當時儲存在記憶卡,重現於螢幕或是相紙前也常常經過調整、修改等後製,而經後製呈現出來的作品,有時候與最初的拍攝成果未必可等同視之。

因此,在判斷誰是攝影著作的創作人時,馬上就說是攝影師,可能會太快、太想當然耳了。

本文試著簡單說明可能的幾種情形:
閱讀更多

白先勇先生在大陸維護著作權勝訴

這又是一件因為對著作權理解不足的爭議。

白先勇先生於1965年創作的小說《謫仙記》,曾在1989年授權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改編,謝晉導演《最後的貴族》電影,2013年10月上海電影集團又將電影授權給上海響藝及上海君正公司改編為同名話劇演出。

白先勇先生認為上海響藝及上海君正等改編話劇《最後的貴族》,未得其受授權,侵害其著作權。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