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分類:

10.東萊博議讀書心得

[東萊博議讀書筆記]孔門相術?

很早很早以前,曾經在法院看到一位大人問被告「你結婚了沒?」,被告回答「沒有」,大家都以為是大人要做量刑的判斷,但大人馬上就說:「對嘛,看你的樣子就知道沒人敢嫁給你!」。今天想起來,大人真是用心良苦,一定是想激勵被告歸正向善,找到人生的方向。

以貌取人,從古到今皆然,東萊先生寫了一篇有趣的文章。

閱讀更多

[東萊博議讀書筆記]我為何而戰:價值觀與共識

東萊先生議論古人歷史有一套,尤其看他的罵人文字很過癮的。

東萊先生評論〈齊魯戰長勺〉第一段跟最後一段都是在罵人,當然,要能這樣在文章的始末都罵人,一定是對自己文章的說理有一定的信心,這篇文章的說理,從動物到人類世界,從監獄到戰場,從制度到人性,環環相扣,自成一家之言,確實厲害。

閱讀更多

[東萊博議讀書筆記]用權詐成就的霸業

東萊先生雖然先前誇讚晉文公功業宏大,不過這篇評論「宋叛楚即晉」,完全就是「黑」晉文公了,也為孔子說「晉文公譎而不正」的觀點,做了很厲害的解釋。

我們先前討論過晉文公,晉文公在外流亡19年,即位時已是37歲,40歲時在城濮之戰打敗楚國,主持踐土之盟,稱霸春秋。東萊先生稱其自出亡至於霸天下,拔身流離阨困之中,而成閎大豐顯之業。可以說,晉文公的成功在於他走出舒適圈且未忘初心

閱讀更多

[東萊博議讀書筆記]理念與形勢

東萊先生不是只會講仁義道德,堅持理念固然重要,審度形勢而智慧行事也很重要。

東萊先生評論「晉文請隧 啟南陽 圍陽樊 圍原守」的文章,雖主要議論周襄王與晉文公,但文章是先從史記中婁敬給漢高祖劉邦的建議談起,所以要先介紹一下西周、東周、秦與漢朝建都的情形。然後,再講回西元前635年晉文公「勤王(周襄王)」的故事。

閱讀更多

[東萊博議讀書筆記]一個古代無間道的故事

東萊先生評論<衛禮至殺邢國子>,從金石永流傳談到不朽文章與歷史,從以往的無知笑柄談到現今價值觀的扭曲,很適合用來學寫論說文。現在大學入學考試學測國文作文的「理性分析題」,也可嘗試用這種:「物-事-人-理-思-感」的論述模式來作答。
閱讀更多

[東萊博議讀書筆記]施與受的學問

 

東萊先生評論<楚子賜鄭伯金>,對於施與受的分際,不從道德著眼,而是從識實務的處世智慧來做文章,很適合議論文的架構參考。
本來大家要你辭職,你「勇敢負責」的不辭職,但沒多久又「負責的」辭職,東萊先生會如何看呢?


這篇文章提到的歷史故事:

還記得我們先前提到宋襄之仁,西元前638年,鄭文公到楚國朝聘,承認楚國為霸主,宋襄公隨即發兵攻打鄭國,楚國為了救鄭國,直接攻打宋國。

在鄭文公到楚國朝聘的前幾年,西元前642年,鄭文公就開始向楚國朝貢了,當時楚成王賜給鄭國黃銅,楚成王送了又後悔,要鄭文公發誓說不能把這些黃銅拿來鑄兵器,所以鄭國就把這些銅鑄了三口大鐘。
(也有學者從這邊認為鑄鐘是弭兵的象徵)


東萊先生首先就說個一般人對於給予與取走的心理狀態:已受者可辭,已辭者不可受;已奪者可予,已予者不可奪。

君子不隨便推辭的,理不當辭,在我何愧?但是如果起初推辭,而最終接受,自己慚愧之心難免萌生。

君子也不隨便給予,理不當予,在彼何怨?但是如果起初給予,而最終奪回,他人怨恨之心自然而生。

從上面的道理可以知道,忌諱的是先推辭後接受,更糟的是,先給予後奪回。所以楚成王這種小氣的心態,淺心狹量拳拳於一物,何其愈下耶?鄭國看到那三口鐘,留在記憶的決不是楚成王送我們黃銅,而是埋怨好好的黃銅只能拿來鑄鐘。雖不奪鄭之金,而實奪鄭之心啊!在楚失有用之寶,在鄭得無用之具,我有所損而彼無所益,你有看過比這還愚蠢的計謀嗎?

東萊先生還說明聖賢怎麼看待推辭、接受、給予、奪失的問題。

如果事物在對方之處,此時講究的是推辭與接受;如果事物在己方之處,考慮的是給予與奪失。一般人不可以輕忽這些抉擇,決定了又反悔,損己不利人,可能影響到個人的人情世故,任至是國家的尊嚴。

當然,東萊先生認為聖賢不是一般人,不會特別看輕或看重給予與奪失的問題,聖人平等看待事物,因應時勢而為所當為,所以「舜當其可與,視天下如敝屣;當其不可與,視敝屣如天下。


有許多心理學及管理學的研究認為,給予本身就可以給人們帶來很大的幸福感及接受,正如耶穌說:施比受更為有福。

東萊先生評論<楚子賜鄭伯金>,對於施與受的分際,不從道德著眼,而是從識實務的處世智慧來做文章,很適合議論文的架構參考。

VIN_9629-1.jpg

 

[東萊博議讀書筆記]如何設定目標

「如何制訂目標」可以說是不退燒的熱門話題,無論是管理學、心裡學、政治學都有很多宏論。我們來看看八百多年前呂祖謙先生如何討論這個話題。

呂祖謙先生評論「會于葵丘尋盟」一文,不但在寫作辯論上有條有理,他也展現了敘事華麗的文采,告訴讀者們,「老夫不是只會寫道德文章!」

閱讀更多

[東萊博議讀書筆記]浮誇的善行

一般平常人如果無緣無故做了驚世駭俗的事,儘管表面上看來可能是好事、善事,可能都不足取。
呂祖謙先生的東萊博議評論「宋太子茲父請立子魚」,就痛斥誇張求取名聲的行為。這篇也很適合寫文章跟辯論參考,尤其是君子跟小人做同樣一件事,如何去評價呢?

閱讀更多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