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月最大喜悅是,張大春老師終於把春夏秋冬系列完成了。我閱讀最大成就是k完了托爾斯泰的翁戰爭與和平(順帶看了屠格涅夫的初戀);讀了幾本短篇小說集(莫言、徐則臣、村上春樹、宮部美幸),兩本作家文集(王定國與哈金),兩本與家鄉有關的小說(鬼地方與千江有水千江月),無心的巧合,有無意比較的喜悅。
張大春,南國之冬
這本系列的最後一本,把眼光拉到了民國初年,用創作故事把歷史、現實的空隙連結起來。想像的故事有時候比真實還現實,而現實人生有時候比小說還離奇。

哈金,湖台夜話
這是哈金第一本以華文創作出版的文集,創作者的夫子自道,雄辯說明「鄉愁」的誤解與不需要。其實熟悉哈金作品的人都很清楚,哈金對於「愛國」這個想法、作為很不以為然,許多主題都是:這國家又不愛我,為何要我愛她?

王定國,美麗蒼茫
作者的20週年精選集紀念版,對於喜愛王定國小說的人來說,這本可幫助瞭解作者政治觀及早期人生經歷。

莫言,晚熟的人
自傳體的短篇小說集,看起來是對自己的嘲諷,但有更多的是對中國現代社會怪現象的描述。

徐則臣,狗叫了一天:北京西郊故事集
自傳體的短篇小說集,講一群外地到北京拼搏或漂流的年輕人,很多最後又選擇回家鄉,這不見得是認輸或失敗,有可能是對自我更多的認知。

村上春樹,第一人稱單數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譯者換人了,不過我覺得讀起來還是沒問題。村上駕馭短篇跟長篇的能力都很強。

宮部美幸,地下街的雨
以這本作品來說,我認為宮部美幸駕馭短篇的能力差距長篇太多,叨叨緒緒的寫法,看起來讓人不耐煩。

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紙本跟電子書穿插閱讀,花了將近45小時看完。以前一直看不進去,主要可能是翻譯問題,這個版本很棒,直接從俄文翻譯,還有必要的註釋,閱讀起來很順暢,真正領悟這巨作的偉大。

舒國治,理想的下午(二十週年紀念新版)
趁著紀念新版,就再讀一次。

蔣勳,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
這本主要是搭配前一陣臺靜農書法特展的文集,有參考紀念價值。

Reed Hastings & Erin Meyer,No Rules Rules
講Netflix的經營管理,尤其是取消休假核准、完全坦承相對、差旅等費用授權制等,最終的結論是:企業內部表面零規則,但員工踩到紅線就零容忍了。許多措施或作法對於該企業特質都具合理性,不過在地化如何符合當地法規或民族性是一大挑戰。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有趣的一本書,內容就是書名。

陳柔縉,大港的女兒
聲勢浩大,作者擅長這方面的題材,但真的不會寫小說,可惜了。

白先勇、廖彥博,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上、中、下)
桂系與蔣介石的恩怨情仇,感覺白老師自己寫的下冊不是很有必要,與上、中冊的學術寫法有差距。



焦桐,味道福爾摩莎
這本必須收藏,不但可當美食文化參考書,更令人欣賞的是文中的幽默與情感。

陳思宏,鬼地方
很被討論的〈鬼地方〉,我猜內容一定讓很多如我一般的中老年人不舒服,但本書確實用凶猛的書寫揭發現代臺灣社會至今仍遺留或更糟糕的偽善。閱讀時一直想作者真不怕得罪故鄉啊,不過,所有把故鄉當「鬼地方」的人,最終都回去了。

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
閱讀〈鬼地方〉時,不禁想起40年前的〈千江有水千江月〉,這本暢銷書把男貴女卑的傳統歌頌到不行,對於臺灣鄉土的各種習俗都給予正面的儒家意義。書中化學系高材生的男主角與高中畢業的女主角,通信跟對話都是中國詩詞、歷史、佛學,人生光明到不行,兩人分手原因匪夷所思。
如果我們願意以「時代之眼」(The Period Eye)來看這兩本書,或許能有多一點寬容的理解。
〈千江有水千江月〉出版前幾年,臺灣發生大事是政府宣揚十項建設、台美斷交、美麗島事件…,把臺灣本土跟儒家精神連結,完全是政治正確,由女性作家來講男尊女卑的正當性,當時不會有太大問題,龍應台在1985年評論〈千江有水千江月〉是膚淺的懷舊,缺乏對現代的反省時,還被很多人辱罵。
在2020/2021的今天,故鄉子弟把家鄉彰化縣永靖鄉(臺灣本島人口密度最高的鄉)說成〈鬼地方〉,但我沒看到彰化縣長或永靖鄉長跳出來指責作者醜化故鄉,如果永靖鄉未來發揮「文創」精神,規劃一個「鬼地方」之旅,我都不會訝異,因為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精神:批判、挑戰,加上些許的炒作。
40年後我重看〈千江有水千江月〉,基本上是從頭嫌到尾,因為我回不去那年代了。今天我看〈鬼地方〉不但不會受驚嚇,反而有更多的讚賞,因為我知道藝術創作與現實的差距。

幾米,幸運遇見你
幾米對疫情時代的回應。

伊凡.屠格涅夫,初戀
經典再讀,感受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