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士禛〈劉孔和傳〉:性格決定命運?

這篇筆記學習書寫人物,也反省自我性格。

讀了王士禛〈吳順恪六奇別傳〉(有興趣可看這裡:名士識英雄),繼續讀王先生的〈劉孔和傳〉。

維基百科這麼寫劉孔和:(約1613年—1644年),字節之,周村郊區太和莊人。劉家是長白山望族,明末文淵閣大學士劉鴻訓次子,性豪邁,工詩文。李自成陷北京,孔和聚眾起兵反抗大順政權。劉孔和的部隊進入淮河流域,屬劉澤清部,駐紮在黃河北岸。後因論詩與劉澤清交惡,被殺。友人王遵坦等人持數百金尋其屍首,未獲。

維基百科的描述中很令人好奇的是,只因為「論詩交惡」就丟了性命,似乎有點離奇?

王士禛的〈劉孔和傳〉寫人物非常生動。

劉孔和是官家子弟,其父劉鴻訓原為明末少詹事,因得罪魏忠賢而被貶為平民,崇禎朝時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後又被捲入政治鬥爭,充軍雁門而死。

劉孔和相貌雄偉,就像項羽再生:長八尺,面目如刻畫,雙目炯炯,射人如電,望之類羽人、劍客,平居好論天下大計,感激奮發,鬚髯怒張。

不要以為劉孔和只是個莽張飛,他少倜儻,好談兵,但文章豪邁洞達,詩尤奇恣,後世傳有〈日損堂詩集〉、〈練要堂文集〉。

崇禎末年,天下大亂,賊破京城,劉孔和散盡家財,培養死士,後來在長白山率三千眾起兵,清軍入關後,劉孔和輾轉抵達淮河流域,駐軍黃河北。當時南明駐守淮河流域的是劉澤清,劉澤清以劉孔和之強為忌諱,先找人勸說劉孔和歸部聽從統率,但劉孔和的貴公子性格發作,說劉澤清不過就是他的鄉里舊識,孔和之父還是劉澤清的老長官。劉澤清不堪劉孔和的輕視,又忌憚其威名,已動暗算殺機。

劉澤清是一武人,不知書,既為藩鎮,好為詩。有天宴客,酒酣耳熱之際,劉澤清一如往常拿出自己作的詩給客人傳閱,傳到劉孔和時,劉孔和非但不拍馬屁稱頌,還把劉澤清的大作扔掉,說:

國家舉淮東千里付足下,今敵騎旦暮飲江淮,未聞北向發一矢,而沾沾言詩,詩即工,何益國事?況不必工耶!

劉孔和大罵劉澤清,你老兄不積極抗敵報國,還談什麼詩?更何況那是啥爛詩!劉澤清大怒翻桌而起,大家都嚇傻了,劉孔和不為所動,拂衣徐出。劉澤清愈想愈氣,派20人追出,在渡船上殺了劉孔和,這年劉孔和31歲。南明朝廷當時還不知此事,三天後任命劉孔和為副總兵官。

心得

劉澤清當然不是什麼好人,當史可法死守揚州時,劉澤清逃往淮安,最後投降清軍。順治五年,清廷以劉澤清勾連叛賊,謀為不軌,反覆無常,將他磔死。

可惜的是劉孔和,看似年輕有為,在亂世中就算無法立大業,但也有成為英雄的機會,而性格決定了命運卻成為劉孔和悲劇人生的註腳。

如果將劉孔和比做項羽,項羽失敗的一個關鍵可能是,沒聽范增的建議除去劉邦,而劉孔和身邊根本沒有范增一類人物。恃才傲物的人,總想著天下就我最強,不能聽進別人建議,注定要單打獨鬥,但天下往往是團隊打下來的,劉邦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證。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