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魯國的季文子正直忠誠,但東萊先生認為他用心險惡。讀史有趣,就在於同樣的故事可以有各種不同的體悟。
左傳故事
公元前609年魯文公去世,當時實質掌管魯國國政的是季文子、叔孫莊叔和東門襄仲等三位大臣。公元前609年,東門襄政引進齊國勢力殺了魯文公的兩位嫡子,立魯文公的庶子公子俀為魯宣公。魯文公的夫人姜氏一下子死了丈夫及兒子,幸好還能幸運的返回娘家齊國,返齊途中,哭罵東門襄仲,市人隨哭,後來魯人都叫他哀姜,這是哀姜哭市的典故。
魯宣公剛即位,旁邊的小國--莒國也發生內亂,莒紀公疼愛次子季佗,想廢掉太子僕,太子僕就殺了父親莒紀公,帶了珠寶玉石逃來魯國。魯宣公收了寶玉後,命人賜給太子僕城邑,還說「今日必授」。沒想到,這時魯國大臣季文子讓人把太子僕趕出魯國境內,還說「今日必達」!
魯宣公問原因,季文子則派史官克去回覆魯宣公,說了長篇大道理,大意是說太子僕殺父殺君,比盜賊還惡劣,他拿的寶玉就是贓物,如果為了保護他而用了他的器物,那就是窩贓,這絕不能作為治民的法則。季文子還說,舜建立了20種大功才成為天子,我現在雖然還未能舉薦一好人,但幫國君趕走一兇頑之徒,不能算是罪過吧!
東萊博議
一般後世都認為季文子既正直又忠誠,不過東萊先生不以為然,反而認為季文子陰險狡詐。以下是東萊博議評論「季文子出莒僕」的主要脈絡:
魯宣公得位不正,權勢不穩之際,季文子或許可以考量取而代之,但這似乎不是上策,因此季文子趁著莒太子僕來魯這件事,借其名,蔽其術,默收一國之權於掌中,而人不悟。可見季文子的計謀有多深!
魯宣公貪財而想收留弒君的莒太子僕,魯國群臣當然應該爭執,但季文子直接更改君命把太子僕驅逐出境,這用心顯然不單純。季文子大概是這樣想的,如果國君對我生氣,我算是忠憤愛君之徒,而若國君聽我的,則魯之大柄自是歸我矣。退不失譽,進不失權。自古想竊取政權者,都想著成功而不要失敗,但季文子的計謀,就算失敗了,他還保留了耿直的好名聲,這計謀真是超出古人之上。
季文子派史官克去跟魯宣公說的長篇大論中,歷數太子僕之罪,其實正是譏諷魯宣公篡弒得位,魯宣公再笨,應該也聽得出來這話中的嘲諷與威脅。而季文子現在大義凜然,那麼不久前東門襄仲殺害嗣君太子,你季文子沒看見嗎?怎沒看你忠誠正直了?
心得
東萊先生對季文子的評價不高,當然跟季文子開啟了三桓專政,長期使魯國國君大權旁落有關。從講究春秋大義、君臣分際而言,我可以理解為何東萊先生說季文子用心險惡、深遠計謀。不過《史記·魯世家》記載魯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府無金玉,以相三君。」,看來季文子也不是個大奸臣。
我不認為季文子是用計謀,趁機竊取國政,因為魯國國政大權早已旁落。季文子根本不怕魯宣公,所以直接命令將太子僕趕走,藉著這件事,不但立名,更要立威。季文子確實是心機深,他不怕魯宣公,而藉著這件事,更可以告訴魯宣公、東門襄仲甚至是魯國人,現在在位的國君得位不正,而無父無君的奸臣當然就是滿手血腥的東門襄仲,如果真要實現正義,魯宣公跟東門襄仲都不能脫罪。
從策略的講度來看,在魯宣公即位之初,季文子未必有足夠的力量對抗得到齊國奧援的東門襄仲,要苛責季文子沒有及時仗義執言,當然無可厚非,但或許也體諒季文子在國家瞬遭大變的無可奈何。藉著斥責莒太子僕一事,季文子在魯國國內取得道德制高點,讓本已獲大權的季氏,更有好名聲,並且打擊東門襄仲,確實是個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