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值得一看再看,好音樂值得一聽再聽,君子值得始終追隨,都是一樣的道理。
左傳故事
我們前面介紹過晉國的陽處父。晉楚相爭時,陽處父用計讓楚國退兵,間接的讓楚國大將子上被楚王所殺 。陽處父也提攜老同事趙衰的兒子趙盾,使趙盾被任命為統帥,但因此得罪了另一位老同事賈季。後來在晉國國君繼任紛爭中,賈季殺了陽處父,流亡狄國。
今天這個故事發生在陽處父被殺的前一年。西元前622年,陽處父出使到衛國,返國經過晉國甯邑,甯邑的大夫甯贏對陽處父,一見傾心,決定跟隨陽處父,但走不到20公里,到了溫山,甯嬴就不跟而回家了。
甯贏回到家,妻子問他怎麼了?甯贏說:「陽處父太剛強了,又華而不實,恐怕會招聚仇怨,我跟隨他可能還未獲利,就遭到災難。」(天為剛德,猶不干時,況在人乎?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怒,不可以定身。余懼不獲其利而離其難,是以去之。)。《左傳》很喜歡這樣寫,然後讀到下一年,就看到陽處父被賈季殺了。《左傳》文公五年記載的這段故事,給後人貢獻了「華而不實」這句成語。
東萊博議
東萊先生評論「甯贏從陽處父」一文,很有深意。
東萊先生首先說:易喜者必易厭。
一本書或一首歌,如果讓人一讀一聽就很喜歡,則多次重複閱讀或聆聽,就會令人生厭,像這種書或歌,大概是第一次閱讀或演奏就窮盡其趣味,外表很令人喜歡,但內在沒有東西。
東萊先生認為,善於著書之人,要把趣味藏在無趣之中,那麼這趣味就無窮盡了;善於做樂之人,要把美聲藏在無聲之中,則美聲也是無窮盡。最好的著作,無悅人之淺效,而有化人之深功;最好的音樂,無娛人之近音,而有感人之餘韻。說到天下的道理也是如此,沒有嚐得真理的滋味時,無法感覺;一旦獲得真理的滋味後,就捨不得離去了。
以孔子為例,子貢、子路初見孔子,以孔子之德行也無法在一天之內感悟弟子,但最終使這兩位弟子終身跟隨。您陽處父是何人?一個早上就吸引了甯贏跟隨,但不到幾天就放棄了,這喜歡跟厭煩的速度都極快啊。
東萊先生猜想陽處父應該是這樣的:(學點文言文,不翻譯)
處父之剛,盡發之於外而中無留者,溢於聲音,浮於笑貌,泛於歩趨,流於寢食,平生之神氣,皆發露於衆人耳目之前。外雖震厲,而中無所蓄;外雖暢茂,而中無所根。其始見也,其美易見,其德易親,所以易使人喜也;其既見也,索之易窮,探之易盡,所以易使人厭也。
總之,東萊先生認為,陽處父可能是外表聲勢驚人,但缺乏令人欣賞的內涵,所以無法令人長久跟隨。
心得
東萊先生倒不見得是真的要批評陽處父如何華而不實,我們要自我提醒的是,我是不是想立即討人歡心,卻也很快讓人厭惡?我現在做的,是不是嘩眾取寵?是不是只求吸引人注意?
我自己愛看書,發現愛讀的書真的是一讀再讀,怎麼讀都有趣味;而有些書一讀就嚇一跳,覺得情節比扯鈴還扯,但這種書看完就送二手或回收。我們做人做文章都要謹慎,外表的光鮮亮麗或引人注目,未必可以得到久遠的價值。唯有堅實的內在,才是真正的倚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