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秋的故事常被拿來說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起源,但未必所有的英勇都要用生命來實踐。
左傳故事
西元前627年四月,晉軍在崤山進攻秦軍,晉國將士狼瞫勇猛作戰,晉襄公讓狼瞫升官為「車右」;到了同年八月,狄人進攻晉國,晉襄公雖然在箕打敗了狄人,但晉國的中軍將先軫認為狼瞫不夠勇敢,革除了狼瞫車右的職位,以他人代之。
狼瞫對此十分憤怒。狼瞫的友人問:「你為什麼不去死?」狼瞫答道:「我還沒找到死的地方。」友人說:「我和你一起發難,殺了先軫。」狼瞫拒絕了,他說:「《周志》有這樣的話:『有勇卻殺害了上級,死後不能進入祖廟。』死而不義,非勇也,能恭敬的為國家所用才是勇敢。我既然以勇敢獲得了車右的職位,又因為不勇敢而被廢黜,也還好。如果長官不了解我,那麼廢黜的得當就算了解我了。您姑且等著吧。」
過了二年,西元前625年,晉軍在彭衙抵抗秦軍的入侵,擺開陣勢後,狼瞫帶著部下衝進秦軍陣中,最終戰死。晉軍跟著攻上去,大敗秦軍。
左丘明給狼瞫很好的評價,認為狼瞫「怒而不亂,而以從師,可謂君子矣。」。
看到這大家應很熟悉,狼瞫的長官先軫,還先一步為了對晉襄公發火而在戰場尋死。(詳細故事請看這裡)
東萊博議
愛做翻案文章的東萊先生評論狼瞫,雖然覺得不忍苛責烈士,但仍應講出狼瞫的過錯。
東萊先生先說讚譽別人所毀謗的,未必是厚道;毀謗他人所讚譽的,也未必是刻薄。雖然君子常常在眾人中的毀謗中找善行,而不願把讚賞變回毀謗,不過東萊先生認為如果狼瞫地下有知,應該會贊同他的意見。尤其,狼瞫「回犯上之氣而為殉國之勇」,顯然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一般人多希望被寬恕,但狼瞫不是一般人,以他的義烈,不會可憐兮兮的求人寬恕,那樣的寬恕是侮辱!東萊先生認為狼瞫希望聽到的是責備,而非寬恕。
狼瞫不為長官先軫所用,感到憤怒,但他把私人的怒火爆發在國家的戰爭,死在秦軍中,就名聲而言,是忠於晉國,但實際上是要讓先軫感到羞愧。批評狼瞫的人通常在這點做文章,認為這樣的殉國行動,不符合禮儀法度,但東萊先生說春秋時候亂臣賊子因為怨恨自己不為所用而逐君逐王者,在所多見,就此而言,對待狼瞫不需要這麼嚴格。
狼瞫做錯的是這樣:人心當知所止。職當戰則戰,當守則守;職當先則先,當後則後。心止於事,事止於心,非可出其位也。狼瞫任職車右時,如果殉國赴死,當然可以,但現在既然不是這個職位,可以停止這樣做了。狼瞫的思慮超出了他的職位,而這思慮不正而邪,雖然他所完成的功績壯偉勁厲,獲得眾人讚賞,但他的心堆滿憤怒怨恨,抱恨而死,雖得千百年之虛譽,豈能救其心之擾哉?我實清淵,人以我為污渠,於我何損?我實土堆,人以我為高山,於我何加?君子當自觀吾之所以為吾者如何耳,人之毀譽何有焉?
心得
狼瞫不滿先軫而在被罷黜二年後戰死殉國,但就是在狼瞫升官車右的那場戰爭,秦軍三位將軍被俘,在晉太后文贏求情後,晉襄公把人給放了,先軫大怒,在朝廷上大罵:「戰士們拼死抓了三位敵將,一個女人一下就全把他們放了,晉國的日子不多了」,還當著晉襄公的面往地上吐口水。
在狼瞫被罷黜那年的狄人攻晉之役,先軫領兵,他自愧「匹夫逞志於君,而無討,敢不自討乎?」。於是他脫下了頭盔和鎧甲沖入敵陣(免冑入敵師),即刻戰死沙場。狄人將他的首級送還晉軍,左傳說先軫的頭顱「面如生」。
東萊先生讚揚先軫有懺悔之心,但又對先軫無法控制自己的懺悔之心而悲傷。先軫不在禮義上下功夫,而把力氣放在血性意氣上。先軫身為三軍統帥,卻輕棄其身,身死無名,驕敵辱國,這跟在溝渠中自殺沒什麼差別!以前冒犯國君,是悖逆,現在死在敵軍陣營,是狂妄。聽說過以正義掩蓋私利,用善良掩蓋罪惡,但是有用狂妄掩蓋悖逆的嗎?
狼瞫戰死的時候,先軫都死了兩年,如果說當時狼瞫依然憤怒,恐怕更多的是對晉襄公吧,晉襄公既然把狼瞫升官,卻又讓先軫將之罷黜,要說無識人之明者,不正是晉襄公嗎?
以心中不平而戰死沙場殉國來看,先軫算是狼瞫的前輩跟榜樣了。不過,無論對先軫或狼瞫的評論,東萊先生都是又同情又責備,對英勇死者雖然不忍苛責,那是因為結果沒出亂,寶貴的生命更不應該毫無意義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