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博議讀書筆記]可疑的改過

東萊先生在評論先軫之死時,曾說過悔過與改過:悔過之初,厭愧怨咎;改過之後,舒泰恬愉。這篇文章則藉由評論「趙盾納捷菑於邾」,討論我們如何看待悔過之晚、改過之早。

左傳故事

話說西元前613年,在位五十一年的邾文公過世,這時邾國國君的繼承出了點問題,邾文公的長子貜且是元妃齊姜之子,次子捷菑是二妃晉姬之子,邾國國君之爭隱約成為齊國及晉國的政治角力了!

邾國人立貜且為邾定公,捷菑則出奔晉國。這時勢力龐大的晉國實際執政者趙盾與七國諸侯會盟於新城,率諸侯八國聯軍共八百輛戰車,送捷菑回邾國奪國君之位,但邾國人對趙盾說:「我們立貜且為國君,是因為他年長(嫡長子)。」,趙盾認為這說的有理,如果不聽從則不祥,於是就退兵回國。

東萊博議

東萊先生評論「趙盾納捷菑於邾」一文,就在討論上面趙盾的作為。

東萊先生的文章有個起手式:一般人覺得如何如何,不能如何如何,但君子就偏偏可以做到一般人所不能做的。

文章一開始就說,一般人以為許多事物不能並存,總是要選擇一樣。例如對一個人的一件事褒貶並存,總是要選擇一個觀點。不過若是君子(東萊先生應該是如此自詡),只要能說出一定的道理,是非褒貶都可以並存並立,既相異又相同,既背離又迎合。

前面說到趙盾出兵的事,東萊先生總結:

晉趙盾以諸侯之師納捷菑於邾,鳴鐘擊鼓,至其城下,屈於邾人長少之義,徒手而還。
責之者,咎其知之晚;獎之者,歎其改之勇。

趙盾率軍干預邾國內政之事,當然不對,您趙盾怎麼愚昧到人家門口了,被人以長幼大義相責才醒悟?但話說回來,趙盾知錯能改,沒有執迷不悔,不也是很值得讚賞的嗎?

東萊先生認為,趙盾太晚發現了錯誤,應受責備,但犯錯後有改過的勇氣,則應該讚賞。這兩種說法缺一不可:犯了過錯尚淺之人,可用前者警示自己,不至於執迷不改;而犯錯很深之人,可以用後者來鼓勵改過,不至於自暴自棄。

我們再看看趙盾應該悔恨的事:接受捷菑陳情時不確實查問,發布命令時也不深謀遠慮,內興車甲,外勤諸侯,跋履山川,傳其國都而後反。

趙盾雖然回心轉意,但勞民傷財,後悔不已,千金難買早知道。

悔於邾,不若悔於晉;悔於郊,不若悔於郡;悔於朝不若悔於室。

但這些悔恨更可突顯趙盾改過的力量。趙盾以明主之令,八百乘之賦,反見阻於蕞爾小國,不但消耗大批資源,還會被各幫國諸侯恥笑,如果趙盾決心硬幹,倚強凌弱,邾國或其他各國又能說什麼呢?這就顯得趙盾過人之處!

不過,東萊先生認為,

吾嘗歷考世變,冒甚厚之名,必就甚厚之實;辭甚厚之實,必避甚厚之名。其避其就,不出名實之兩端而已。

東萊先生最後要我們思考趙盾出兵跟退兵究竟求的是什麼?避的又是什麼?

思考

東萊先生的文章雖然說對趙盾納捷菑於邾一事,採取褒貶並重的態度,但行文過程可以知道,趙盾願意改過,而非將錯就錯,這改過的勇氣確實令人佩服。不過東萊先生不願全然給予正面的評價,尤其對於趙盾的退兵,東萊先生暗示他的意圖恐怕不是全部出於良知善意吧?只是史料不足,誅心論也只好點到為止。

邾國人的「長幼之義」說詞或許刺痛了趙盾的傷口。就在八年前,西元前621年,晉襄公亡故,當時晉襄公的嫡子夷皋(就是後來的昏君晉靈公)年幼尚在母親穆贏的懷中。趙盾本有意讓晉文公的庶子公子雍即位,沒想到從秦國迎回公子雍後,公子雍仍無法即位,因為穆贏整天抱著晉襄公的嫡子夷皋到朝庭上哭鬧,不但如此,趙盾回家後,穆贏繼續到趙家叩頭痛哭哀求,穆贏的說法也很合理:「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嫡嗣不立,而外求君」,你們要把這孩子置於何地呢?趙盾跟其他諸臣被穆贏鬧得受不了,就順著穆贏的意思,立晉靈公夷皋為國君了。

好了,晉國八年前的國君之爭,最後就是以立嫡長子解決爭議,今天相同的狀況在邾國重演,如果趙盾這時支持捷菑,不是自打嘴巴了嗎?他在國內如何面對原來支持公子雍的勢力呢?更又該如何面對日益成長的嫡長子晉靈公?

當然,如果從陰謀論或是實力論出發,說趙盾突然良心發現,似乎也不太合理,回頭看趙盾出兵前還會盟邀集各諸侯聯軍,至兵臨城下而回,有可能是各諸侯的利益分配擺不平?也有可能是趙盾因退兵而得到了極大的好處(賄賂)?歷史給我們留下的想像空間很大。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