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博議讀書筆記]不負責將失去權柄

我們先前討論過,把重要的職位當獎賞或是安撫工具並不妥當(東萊先生評論<楚子成使成得臣為令尹>),這在組織領導時須特別留意。

本篇文章討論領導者不當責的後果,值得警惕。

左傳故事

西元前613年周頃王亡故,子匡王即位,當時周王朝的兩位大臣周公閱與王孫蘇爭著奪權,連天子過世的訃告都未發。周匡王無法擺平周公閱與王孫蘇兩人的爭鬥,這兩位周王室的大臣竟然跑到晉國,請當時權傾天下的趙盾主持公道,趙盾調停成功,兩人回到原點,各自擔任原先的職位。

東萊博議

東萊先生評論「周公王孫蘇訟于晉」一文精彩,簡單介紹其思路。

東萊先生先引用史記中記載商朝時虞、芮二國來請當時西伯姬昌(周文王)決訟,這正是商朝王道衰退的開始。

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只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

<史記.周本紀>虞、芮之人還未見到西伯,就被周的民風感動,相互和解退讓而回。

東萊先生說,虞、芮爭訟不找商王,可知商紂王當時在酒池肉林中也安坐不久了。

到周匡王的年代,同樣國內大臣爭權,周王自己不能擺平,國家如同無君主一般,可見早已失去權柄。這時候周朝的危險可能已經超過商末的危險,周朝的頹敗顯而易見,東萊先生提出一個問題:為何這時候晉國沒有取周而代之?答案很簡單:晚周的衰微已使其失去任何聚歛獲殘酷的機會,根本無人聽其指揮,各國對周王室沒有憎恨愛惡,就是無感!不是周朝不滅亡,而是沒有什麼可滅亡了,晉國不是不奪取,而是沒什麼值得奪取得。此時周王朝等於左手被廢、右手遲鈍,奄奄一息,再計算說周的國祚有多長久也沒有意義了!

心得

現代管理不輕忽衝突,遇到內部衝突,不能拖延甚至無奈接受,聰明而有效率的解決才能讓組織前進。

東萊先生本篇文章雖多屬感慨,且當時周王就算想調解內部紛爭,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來,歷史很明確的警告領導者,該你出面負責,就要勇於當責;沒有擔當、沒有能力處理內部紛爭,最後你不但會永遠失去處理的機會,你還會失去全部。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