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博議讀書筆記]落後使人驕傲

羅素說:這個世界的麻煩就是傻瓜非常自信,而智者總是充滿疑慮。

左傳故事

《國語·魯語》中記載:春秋時期,吳國攻打越國,摧毀了會稽城,同時出土了一根要用車拉的大骨頭。吳國使者向孔子請教,孔子說,古時大禹召集諸侯到會稽山開會,大會開了三天,卻還沒見防風氏(可能是因為幫忙治水而延誤了);等他趕來後,禹大怒,將其殺死。防風氏的骨頭大到要用車拉才行,可見他有多高大!

依照孔子的說法,防風氏在虞、夏、商為汪芒氏,在周就是長狄族。長狄人大概仗著身材優勢,經常入侵騷擾中原,依照《左傳·文公13年》記載:長狄族建鄋瞞國,早在春秋前(西元前750年間)長狄人先祖緣斯就攻打宋國,被宋武公俘獲;西元前616年,長狄人接連侵犯齊國、魯國,長狄酋長橋如被魯國殺了,頭還被埋在城門下;西元前594年,晉國俘獲僑如的弟弟焚如,長狄人又進攻齊國,這次齊國把焚如的弟弟榮如殺了(一樣把頭埋在城門下),榮如的弟弟簡如逃到衛國被抓,長狄鄋瞞就此滅亡。

東萊博議

東萊先生評論前面這段左傳故事,很有意思。文章一開始就說

防風氏身橫九畝,不能免於會稽之誅

防風氏三丈三尺高的巨人又如何,大禹仍然可將之誅殺!

接著,東萊先生說了一段他的自然造物觀:大自然因為陰陽的變化,萬物被賦予了各種形貌,人與萬物隨生長環境的不同,也有了不同的外觀。賦予形體的造化主,沒有憎惡或偏愛之心,我們這些接受形體的人與萬物,也不需有太多恩怨之心。如果私自將天地所賦予的形體,視為理所當然而獨佔,已經就得罪了造物主,有豈敢依靠形體來做殘暴之事?

東萊先生舉了幾位歷史上外表瘦弱,但成就大事業的名人,例如:晉文公,若不禁風,成就了晉國的霸業;張良,貌如婦人,輔佐劉邦建立漢朝;裴度,個子矮小,但能平定蔡州之亂。這些英雄人物,在形體上沒有什麼可依靠的,有時柔弱者未必非福,壯偉者則為必非殃。

有形不能使,而反見此於形,可不為大哀耶!

長狄人會不會就是自恃身強體壯,因而屢敗屢戰,愈挫愈勇,至死方休?

最後,東萊先生告訴我們,許多人外表相同,但卻是由內心決定了他是誰。孔子與陽貨容貌相仿,一為聖一為狂;舜與項羽均有雙瞳,一為仁一為暴。就算是巨人好了,長狄人如果能控制自我的內心,又何至於身首異處?傳說周文王身高十尺,應該也是西夷狄人,但他小心翼翼,徽柔懿恭,誰說夷狄中無善人?

心得

很多歧視來自於自信過大,而自信過大往往跟自我本身條件優異有關。東萊先生這篇文章雖然不是從正面去講謙虛的價值,但從反面來警惕我們自信爆棚的悲劇,讀起來更是興味盎然。

心理學上有個「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的說法,簡單說就是自我評估的偏差程度,跟能力密切相關:愈沒能力的人,愈高估自己的能力,越進步的人越虛心,越落後的人越驕傲,因為那些能力低的人,沒有辦法合理判斷自己的水平。

如果把學習當作一個探索過程,我們是在探索我們的無知之境,找尋界線;在很多情況,我們「不知道什麼」比「知道什麼」還重要。塔勒布在《黑天鵝效應》說人們往往過高估計自己已知的東西,同時低估了自己不知道的東西,而容易出事的卻往往是你不知道的東西。為了克服這個思維誤區,我們應該經常提醒自己有很多不知道的東西。

塔勒布說我們需要一個「反圖書館」。沒讀過的書比讀過的書更有價值,我們家裡本來就應該多放沒讀過的書。我們的知識越多,「反圖書館」就應該越大,書架上那一排排想讀又沒讀過的書,時刻提醒自己的無知。同樣的,塔勒布說能不能有一種「反學者」 —— 專門琢磨自己不知道什麼的學者,和「反簡歷」 —— 專門列舉自己沒做過什麼的簡歷。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很可怕!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