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博議讀書筆記]僥倖獲取名聲會帶來災害

聽說扶養蜘蛛人長大的叔叔告訴他「能力越大,責任越重」,東萊先生除了告訴我們「名聲越大,責任越大」外,也警告我們「不要追求與自己實力不符的名聲」。

左傳故事

楚國大夫申舟,羋姓,文氏,名無畏,字子舟,因被封於申,以邑為氏,別為申氏,又被稱為文之無畏、毋畏、文無畏。楚文王的後代,擔任楚國的左司馬。申舟在左傳出現兩次:

西元前617年,楚穆王率陳、鄭、蔡,準備攻打宋國。宋國未打先降。楚穆王之後在孟諸打獵,要宋昭公跟鄭穆公在兩邊幫忙圍陣。哪知宋昭公違背了命令,申舟就鞭打了宋昭公的隨從,並在全軍示眾。

當時有人勸申舟不要隨便污辱他國國君吧,申舟說:「我按照司馬的職責辦事,有什麼強橫?」,還引用詩經:「剛亦不吐,柔亦不茹」(不怕強硬,也不欺負軟弱),「毋縱詭隨,以謹罔極」(不要放縱狡詐的人,使放蕩的行為得到約束),申舟說自己是不怕強橫,不敢因愛惜生命而有虧職守。

到了西元前595年,這時楚穆王的兒子楚莊王掌政,打算繼續擴大勢力,稱霸中原,其中一場關鍵戰役是「楚圍宋商丘之戰」,此戰迫使宋國訂立城下之盟。「楚圍宋商丘之戰」的導火線,是宋國殺害了楚國出使齊國的使者申舟。

當時楚莊王同時向宋、鄭兩國挑釁:派遣申舟到齊國聘問,要求他不要向宋國借路;並同時派公子馮到晉國聘問,也不許他向鄭國借路。申舟由於前面說到羞辱宋昭公之事,自知得罪了宋國,便對楚莊王說:「鄭國是明白人,但宋國糊塗。公子馮去晉國沒有危險,但去宋國的我死定了。」,楚莊王則說:「要是宋國殺了你,我就攻打宋國。」。

果然申舟到達宋國後,宋國人不讓他繼續前進。宋國的大臣華元說「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殺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楚國不打招呼就經過我國境,明顯是看不起我啊,是把我宋國當作滅亡了吧,我殺了申舟,楚國攻打我,大不了也是滅亡,於是就殺了申舟。

《左傳》記載,楚莊王聽到申舟被宋人殺害的消息後,勃然大怒,連衣服、鞋子都沒有穿好,佩劍和車子也都沒有準備好,就急著召集大臣們商議攻打宋國的事宜了。這年秋季九月,楚莊王發兵攻打宋國,晉國三年前才對楚國用兵失利,不敢救援宋國,宋國被逼到「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都不肯屈服,一直到次年五月,楚軍準備撤退了,申舟之子申犀在楚莊王馬前叩頭說:「我父親申舟知道必死也不敢廢棄君王的命令,君王卻食言了。」。楚莊王無言以對,最後楚莊王採納了申叔時的圍城辦法,宋國才無奈屈服。

東萊博議評論申舟

東萊先生評價申舟,並不認為申舟真如其名「無畏」,而是一個僥倖獲取名聲,實際懦弱的小人。我們來看看東萊先生如何做文章。

東萊先生一開始就直接說結論:

名不可以幸取也!

名聲不可以靠僥倖來獲取

以僥倖而獲取名聲,當然可以欺騙一時,但真實情況一顯現,沒有不立即失敗的。尤其一時僥倖成功,卻引來終身的憂患,這是聰明人會做的事嗎?

求名易,保名難;取名易,辭名難。受名之始,乃受責之始也。

值得當代網紅型人物警惕

東萊先生說,君子如果沒有紮實的內涵,不敢求取名聲的:

昔之君子,內未有其實,則避名如避謗,畏名如畏辱

看看申舟,他當眾羞辱宋昭公,是依靠著楚國的強大,這本來沒什麼可拿來說嘴的,只不過申舟是臣屬,外表看似以下犯上,勇猛無比,但事實上以楚加宋,以強凌弱,人之所甚易。這申舟只能算是倚靠國勢而竊取自我的名聲。

(申舟)挾六千里之楚,而折一與國之君,前無權勢可懼,後無憂患之可虞,從容談笑,而冒不畏強禦之名,天下之所謂幸(倖)者,有過與此乎?

好,申舟既然有了無畏無懼的名聲,楚王打算去挑釁宋國時,不派你申舟要派誰呢?這時候申舟才想到我以前的「名聲」真帶來了今日的災禍啊!看到申舟向楚王哀鳴乞憐,不禁令人問申舟「您以前的義正辭嚴、剛強意氣到哪去了?」,以前豪壯的說「敢愛死以亂官?」,現在竟膽怯的說「我則必死!」,

無事則為不畏死之言,有事則為畏死之語,真情本態,至是盡露矣。

這就是名聲不可僥倖獲取的原因啊!

心得

追逐名利是一般人難以捨去的誘惑,寫到這,想起了電影<魔鬼代言人>,貪圖名聲還常常跟追求正義扯上關係。

很多人也認為我有了名聲,接著就會有利益,於是我們看到許多人不擇手段的追逐名聲。在資訊發達的網路社會,更容易看到一個人迅速的成名,又迅速的崩壞,

讀到東萊先生寫道「求名易,保名難;取名易,辭名難。受名之始,乃受責之始也。」,腦海中馬上浮現好多真人實事的例子,戒之!惕之!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