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博議讀書筆記]為何鬼神之說不可採

記得倪匡的衛斯理系列中《天書》,女主角從那本《天書》裡發現,自己不但死於非命,還將屍體腐爛,她想要跟命運抗衡。這篇筆記跟衛斯理無關啦,但跟如何看待鬼神之說及預言有關。

左傳故事

左傳很喜歡預言誰會早死、不得好死或出事,文公十年就記載楚國的巫師矞似曾經預言楚成王及兩位大夫子玉、子西都會不得好死(「三君將強死」)。結果當然就是預言成真,三人都橫死!

子玉在城濮之役戰敗自殺。前面我們介紹過子玉在楚國掌握權位之後,到處出征,「嗜勝不止,貪以遇大敵」,我們先前介紹過這段故事(故事看這裡),城濮之役,晉文公打敗楚國,子玉羞愧自殺(故事看這裡)。

除了子玉,城濮之役時楚國的另一位大將是子西,楚成王在城濮之役戰敗後,想到了巫師的預言,趕緊派使者阻止子玉自殺,結果晚了一步,又趕忙阻止子西自殺,子西剛好上吊的繩子斷裂,撿回一命。

城濮戰後,楚成王貶子西為商公。後來子西偷入郢都被發現,於是再被貶為工尹

西元前626年,商臣得知其父楚成王欲改立王子職爲太子,憤而包圍王宮,楚成王被迫自縊死(故事看這裡)。商臣即位,是爲楚穆王。

西元前617年,子西意欲謀弒穆王未遂而被殺。

東萊博議

東萊先生的文章首先就批評一般世人「嗜怪而從偽」久矣:

凡人之情,厭常而嗜怪,駭正而從偽,此古今之通病也。

東萊先生說,楚國巫師的預言,想必楚成王、子玉及子西都有聽說。楚國在城濮之役打了敗仗,楚成王急忙赦免子玉及子西,不是因為他心存善念,而是擔心預言成真,他自己就危險了。楚成王晚了一步,子玉還是自殺,但救了子西一命。這時候楚成王前有「神妖之說」引誘,後有子玉之死印證,但楚成王仍不警惕,溺愛奪嫡,引發宮廷人倫慘案,自殺身亡。

此時,楚國巫師的預言已經應驗二次了,子西本來更應該「朝警夕戒,擇地而行,身圖自免之術」,子西怎會又叛逆作亂,自招殺身之禍?東萊先生說,子西相信巫師之言,是出於私心,子西要作亂,也是出於私心

始怵於妖而信之,終怵於利而忘之。以私奪私,互為消長。

難怪子西會突然忘記他本來相信的巫妖之言!

接著東萊先生就開砲了,先抨擊巫師之說絕不足採: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張詭幻禍福之説,以誑脅愚俗。

有人以為巫師之說有助教化,因為可能可以引人向善、阻止作惡。東萊先生對此頗不以為然,東萊先生認為人的本心才是重要的,就像築牆之初,有一剷土沒有夯實,必將在風雨來時見牆頹敗,人的心念也是如此,念頭初動,就有些許虛假,則出事時,人心的敗壞也是必然的。今日用鬼神之說來欺騙、威脅,或許收到了暫時的效果,但他日又有其他利害來欺騙、威脅,有辦法不被改變嗎?所以東萊先生說:

有實理然後有實心,有實心然後有實事,豈有借虛說而能收實效者耶?

本心不堅,事物攻之者四面而至,固可以拱手而俟其敗,何必親與之角(指爭鬥)哉!

心得

東萊先生一向不空談天命,而是要「明理居敬」,這篇文章也是這個思路。東萊先生對用鬼神之說來欺騙或脅迫,很不以為然,甚至用鬼神來「引誘」做善事,或「威脅」不做壞事,東萊先生都認為不妥。

但從東萊先生的觀點出發,也不會否定真正的宗教信仰。例如馬丁路德挑戰教廷販賣贖罪卷,提出「因信稱義」,甚至成為整個基督新教信仰的核心思想,「因信」意為憑藉「信心」即得蒙恩獲拯救(而不是靠購買贖罪券獲得赦罪和拯救)。簡單說,不是怕報應或求福報而求神,而是人唯獨藉著信心才能稱義。

從楚成王跟子西的結局來看,是的,他們跟凡人一樣都怕死,更怕橫死的預言成真,但他們不懂怎麼做才能避免預言成真,原因很有可能是他們從來沒搞清楚什麼是做好人、作對事,就這點來說,東萊先生的文章很有啟發!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