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博議讀書筆記]勸諫的本心

前陣子聽到一件朋友對某團體的建議,卻得到領導不太善意的回應。現今社會的勸諫當然不如古代兇險,不過還是可以思考,面對他人的勸諫,如果總是認為他人是惡意的、他人嫉恨我、他人不如我,可能失去的不只是敵人,更多的是朋友。

東萊先生對「勸諫」這個主題,表示過很多看法,這當然跟春秋左傳中有許多部屬對上君、平輩友人甚或夫妻親人間的勸諫故事有關。筆者也介紹過很多次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這裡,還有高中國文參考書收錄過拙著一篇。

《漸進式閱讀滿分訓練》,晟景數位文化,142頁

東萊先生在評論「宋昭公將去群公子」一文,是針對「勸諫」的心態為闡明。

東萊先生先說明一般人在被人怨恨誤解時,跑出來為自己辯解者通常是與自己親近的人,殊不知這會有反效果。因為人正在憤怒、懷疑時,見到與憤怒、懷疑對象親近的人來了,必定先入為主的認為「你一定是來幫那個傢伙說情解釋的!」,此時來勸諫的人處境十分為難:

苟不審勢,不見機,不察言,不觀色,身往辯解,徑犯其疑怒之鋒,則一顧而生百怨,一詰而生百猜;
辭多則謂之爭,辭寡則謂之險;
貌莊則謂之傲,貌和則謂之侮。
進退周旋,無非罪者。

真的,為自己或是自己親近的人來辯解非常困難,想想看自己與另一半或親人間的爭執,到最後往往都不是針對是非對錯,而是在處理態度或心情。

東萊先生這篇文章主要是春秋時宋國的樂豫勸諫宋昭公的故事:
西元前620年,宋成公亡故,其子宋昭公將即位,當時國內各重要職位由各公族子弟把持(公子成做右師,公孫友做左師,樂豫做司馬,鱗矔做司徒,公子盪做司城,華御事做司寇)。
宋昭公可能對群公子不滿,也可能覺得權力受到威脅,準備殺死群公子。這時樂豫向昭公勸諫:「公族是公室的枝葉,除掉了枝葉,則樹幹、樹根就沒有了庇護。殺了公族子弟,就如同拿斧頭砍下枝葉,使得國家這個大樹的根本失去了保護,請國君考慮用德行親愛他們,他們就都是左右輔弼之臣,誰敢有二心?又何必殺他們呢?」
宋昭公不聽,依然殺了很多公子大夫,但沒有對樂豫下手。後來群公子族人反彈,攻打昭公,殺了昭公的親信。六卿和公室講和,此時樂豫放棄了司馬的官位讓給公子卬,昭公即位後也安葬被殺的人。

東萊先生讀左傳的疑問是:宋昭公是無道的國君,剛即位就要殺群公子,這時親近群公子的人應該都會「遠嫌退縮,而不趕預其禍」吧,而樂豫本身就是群公子之一,怎麼敢「不以自嫌,獨敢辯解於昭公之前」?而宋昭公「雖不從,亦安其言,而不以為憾也」?

東萊先生認為,這一定是樂豫平常雖身在朝廷,但心向山林,「和而不同,群而不黨」,想必樂豫平常不以公子自居,所以

雖在利害之中,實出利害之外。從容進諫,忠誠懇惻,專悟於君,物莫能間。當是時,豫豈自知身之為公子哉?何獨豫不自知為公子,雖昭公亦豈知豫之為公子哉!

………

惟兩出於不知,此所以兩相安,而不相忌也。

我在念到這段故事時,其實不認為樂豫是什麼「身在朝廷,心向山林」,要知道當時樂豫的官職是「司馬」,掌軍政和軍賦,樂豫掌握著槍桿子,說話當然大聲,宋昭公再不滿,也不敢對他怎麼樣,這才是宋昭公表面上「安其言」的原因吧!

當然,我這是小人之心啦,後來宋國六卿與公族大和解,樂豫放棄了司馬的官位,急流勇退,東萊先生評價為「故棄人之所不能棄,然後能言人之所不言」。(雖然我內心還是覺得樂豫的辭職應該是利益交換,因為接替他位置的公子卯,正是宋昭公的親弟弟。)

下對上的勸諫是兇險的,如果東萊先生評價樂豫是正確的,則樂豫值得我們學習的自然是對名利不動心的涵養。正所謂,君子之心不勝其小,而氣量涵蓋一世。

現今社會的勸諫當然不見得如此兇險,我們更可以思考的是我們如何面對他人的勸諫,同樣的,如果總是認為他人是惡意的、他人嫉恨我、他人不如我,可能失去的不只是敵人,更多的是朋友。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