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勤籌劃的,足致豐裕; 行事急躁的,都必缺乏。(箴言 21:5)
三思後行的季文子
春秋時代魯國的大臣季文子,思慮謹慎出了名,「三思後行」這句話就是從他來的。
論語.公冶長二十: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人家孔夫子都認為想個兩次都行了,想個三次才決定行動,會不會太慢了。
左傳中也記載季文子的思慮周密異於常人:
西元前621年秋天(應該是七月左右),魯文公派季文子出使晉國訪問,季文子先去把如果遇到喪事的禮儀弄清楚了,才出發,同行者問:「用得著嗎?」,季文子回答:「備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無之實難,過求何害?」(對意外情形做好準備,是古人的好教訓,準備好了用不著,也沒什麼壞處。)
季文子果然神預測,隨後他去晉國訪問時,還真的就遇到了晉襄公過世。
東萊文章
東萊先生評論季文子的「神預測」,一開始也就說凡事多做準備就沒錯,基本上就是今天大家說的莫非定律:「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就一定會出錯。」。文章讀起來不難,可以當作文參考:
天下之患,不發於人之所備,而發於人之所不備。十事而記九,先來問者必其一之不記者也;六經而習其五,來難者必其一之不習者也;四封而守其三,來攻者必其一之不守者也。十而九焉,六而五焉,四而三焉,所備者不為不多矣,然吾敵者,置其九而問其一,置其五而難其一,置其三而攻共一,緣間投隙,專擇吾之不備而徑犯之,何其逆料陰揣,如是之巧耶?
東萊先生接著說,人之所以將萬事預備妥當,也跟自己不可能事事擅長有關:
人之游於世,罕與所長遇,多與所短遇;罕與所精遇,多與所略遇。雖左隄右防,朝戒暮警,偶有亳芒之不盡,則禍必發於此,而不發於其他。
所以,準備不難,難的是準備周全,但君子就不覺得有何難處了:
人以為無,我以為有;人以為後,我以為先。
早正素定,使胸中無一之不備。
及與事物接,此來則以此應,比來則以彼應,
談笑從容,各就條理。
東萊先生做文章,也不會只有像凡人說說「不怕一萬,只怕萬一」,東萊先生最後議論說,「季文子問喪」這件事,不單單是一般人大驚小怪,季文子大概也覺得喪事的禮節算是異常的禮節,依東萊先生的看法,生與死無二理,國際聘問及喪葬之禮本即應合為一體看待,就如同生與死,都是人生自然的道理一樣。
心得
左傳很喜歡寫有人未卜先知或是預言實現之類的事,季文子的神預測,左傳的描述不太算是怪力亂神,而是給後世正面的建議:「做好準備不會錯的。」。
依我自作聰明的看法,季文子出國訪問前,先把遇喪事的禮儀弄清楚,最有可能就是他得知了晉襄公病重的消息,要不然就是他跟晉襄公的死有點曖昧關係(純粹是我的陰謀論)。
也許,如果真的依照季文子「三思」的個性來看,比較正面的看法是,季文子先前出國經驗豐富(當年夏天出使陳國,還一併在陳國娶妻),各種送往迎來的禮節都學會了,所以也不用再準備一般禮儀了(連娶妻禮儀都會了!),倒是遇到喪事如何因應,可能以前沒碰過,利用這次機會預先學起來。
我們常常明知道有些計畫可能因為自然或人為因素而有各種變數,如果無法完全避免意外,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好可行的預備方案,而信心或是誠意絕不是這裡所說的最佳預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