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博議讀書筆記]自省比指責他人重要

最近易生怨言,忍不住指責他人,以為自己做得很好,但別人如何如何,現在想想實在可笑,我要反省:君子之道不在於批評他人,而在於反求諸己。


晉襄公的偽善

前面提到西元前628年冬天,晉文公過世,晉襄公帶兵打敗了千里奔襲鄭國的秦軍,還生擒了秦國三位大將,而後來又引發了晉國大臣先軫以身相殉

晉襄公在繼位的第一年,就接連戰勝秦、楚等強國,接著打算找衛國的麻煩,理由是晉文公的晚年,諸侯來朝見晉國,可見晉國是諸侯國中的霸主,但衛成公卻沒有來朝見晉襄公,反而派兵騷擾鄭國,可見其對晉國無禮(晉國先前打了鄭國,後來兩國結盟)。

西元前626年,晉襄公舉行完了晉文公的亡故週年祭禮後,通告諸侯,討伐衛國,當時主帥是先軫的兒子先且居。

先且居率兵抵達南陽時,建議晉襄公:「您看衛成公不來朝見,招致禍害。建議您拜見周天子,然後我們好攻打衛國。」

於是,晉襄公去朝見周襄王;接著先且居率兵攻下衛國戚邑,俘虜了大夫孫昭子。

東萊先生的批評:愚昧狂妄

很多人對晉襄公朝見周王一事,很是推崇,但東萊先生不以為然,因為晉襄公朝拜周王的理由,只是為了替討伐衛國找理由。晉襄公的意思大概是:「周是天王,晉是霸主,鄭是小侯。晉國朝拜了周天王,你鄭國小侯竟敢不朝拜我晉國霸主?」。

故朝王之事,名為尊周,而實討衛也。因討衛而後朝周,非因朝周而後討衛也。然則,尊王之善,豈襄公之本心哉?特因衛而發耳!

東萊先生還舉了一個譬喻:有個妄人拜見了自己的父親後,就在街上攔住路人問:「我常拜父,汝何為不拜我?」。如果天下人會嘲笑這妄人,晉襄之責衛非此類耶

<大學>的道理?

東萊先生最後討論了<大學>裡的道理:「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意思是:君子自己先能做得到善言善行,才有資格要求別人也去做;相反的,自己要先反省沒有不當的言行,才有條件去批評做出不當言行的人。

晉襄公是否符合了「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東萊先生說不是的。讀書要讀通文章意涵,大學的旨意是「無諸己」,而不是「非諸人」。時常想著自己不做壞事才是重點,難道君子一天到晚總是懷著責難他人的心思?

心得

晉襄公的「善行」被嘲笑為偽君子,所謂稱霸云云,令人齒冷。但若放到今天來看,晉襄公還不是最糟糕的,晉襄公好歹還願意做個樣子,裝一下;今世批評他人時,能先想到「無諸己,而後非諸人」的,大概不多吧?

最近自己有些事很容易生怨言,指責他人,以為自己做得很好,別人如何如何,現在想想實在可笑,我要反省:君子之道不在於批評他人,而在於反求諸己。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