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博議讀書筆記]當個厲害的事後諸葛

我們面對一件已經發生的事情,常常不區分「決策正確與否」或「天命運氣好壞」。這篇筆記說的是,死前想要吃熊掌而不得的楚成王故事。


東萊博議:楚太子商臣弒成王

一般人大概都認為,一個方案或主張,在說出來的當下就要清楚判斷正確與否,並不容易;相反的,當事後諸葛可就容易多了,正所謂天下之言,察於利害未驗之前,人皆以為難;察於利害既驗之後,人皆以為易。因此常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說法。

東萊先生偏偏不以為然,認為利害之未驗,察言者若難而時易;利害之既驗,察言者若易而實難。東萊先生的理由是這樣的:

利害還未被驗證前,我沒有因為利害結果而分心,則考察他人言論的心,自然是正直之心,以吾心之正而察天下之言,其善、其惡、其邪、其正,畢陳於前,而莫能遁,非難而易耶?

而當利害已經驗證後,我之所以會相信他的言論,是受了事情的影響,而不是出於內心的信任。信與疑不出於心,而出於事,其弊可勝既耶?

尤其是,作臣子部屬的向君主建議,如果是作對的建議,君從之則有利,君不從之則有害,後世的人看到事情的發展果然如此,這當然沒問題。

但當臣子指出了君主的過錯,卻也給了錯誤的建議,君主不管聽不聽勸諫都會有害,後世的人常常誤以為「你看,君主果然出禍事了」,只以為禍事果然被驗證,卻忘了如果採用那不太高明的建議,也無法避免災難,這就是東萊先生所說,判斷已經驗證的利害的困難之處。

熊蹯之變:想吃熊掌的楚成王

東萊先生舉的例子是楚成王跟他兒子商臣的故事:

西元前626年,商臣得知其父楚成王欲改立王子職爲太子,憤而包圍王宮,楚成王懇求能否吃個熊掌再死,商臣不允,楚成王被迫自縊死。商臣即位,是爲楚穆王。

早先,楚成王原立商臣爲太子時,曾問過後來當上令尹的子上意見。子上說了三點意見:
1.國君年紀輕(當時楚成王49歲),內宮寵姬多,立了商臣之後,若再改立他人,必有禍亂。
2.楚國立太子,向來選年經的。
3.商臣「蜂目而豺聲」,是個殘忍的人,不可立也。

子上提出建言後,得罪了商臣,接著在一場令人哭笑不得的戰爭後,被商臣陷害而死。

東萊先生說,後世的人只看到子上預料商臣殘忍這件事靈驗,但忘了子上所提出的第一、二點建議是互相矛盾的:
如果楚王聽了第一點,則國本不建,儲位久虛,得無起覬覦之姦乎
如果採第二點建議,則嫡庶不明,長幼失序,得無開篡奪之萌乎

心得

楚成王在最危急的時刻,乞求吃了熊掌再死,不知道是真的愛吃熊掌,還是企圖拖延時間,等待外援?依照左傳記載,成王死後,商臣即位後給的謚號是不榮譽的「靈」,意指「亂而不損」,成王死不瞑目,改諡「成」(安民立政)才肯閉眼。

大家都知道「有關連不代表有因果」,但我們在判斷是非對錯時,卻常以結果論英雄,例如將發生或未發生的機率,歸於運氣好或誠心感動天,然後下次類似事件,依然未做好準備,相信會在一次得到上天保佑。

當個事後諸葛也不容易,頭腦清醒的人,至少要能區分決策和運氣。檢討一件已經發生的事,考量到給未來做好準備,或許我們可以假設各種替代可能性,這些可能性或許有用或許沒用,但是一定要做全面性考量,並非常嚴肅的面對所有這些可能性,不被自利性偏差或情緒所左右,這就是東萊先生所說「以吾心之正而察天下之言」的功夫了。

cropped-vin_87872036-2.jpg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