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到好好的一件事,因為說話的態度不好而搞砸。東萊先生這篇文章,評論說話的態度,從「氣」出發,對於做人處事跟寫文章都有學習之處。
這篇東萊先生評論「楚滅夔」的文章,要先把歷史背景說一下。
故事要從楚國的起源說起
依照史記的敘述,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次子是昌意,昌意封於若水,生顓頊。黃帝死後,因顓頊有聖德,立為帝。帝顓頊有位姪子名為嚳,十五歲時,被帝顓頊選為助手,帝顓頊死後,他繼承帝位,時年三十歲,後世稱為帝嚳。帝嚳執政時,共工氏作亂,帝嚳派重黎(帝顓頊之孫或曾孫)平叛,並稱他的火正官名為「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後來因平叛不利,重黎遭誅,由他的弟弟吳回繼任,吳回的兒子是陸終,陸終的六子是季連,季連的後裔「鬻熊」曾對周文王有功,鬻熊的曾孫熊繹被周平王封為子爵,姓羋,氏熊。
到了熊繹的五世孫熊渠擔任楚國國君,熊渠有三子,因為長子熊康早逝,本來要由次子熊摯繼任,但熊摯有「惡疾」,後來由其弟熊延繼位(史記.楚世家記載熊摯是被弒,學者多認有疑)。熊摯因為被廢,自棄於「夔」地,後來其子孫有功,被封之為夔子,夔國算是楚國的附庸國。
楚國滅夔國的原因:誰是國父?
楚國認為,「祝融」及「鬻熊」都是應該我們楚人祭祀的先祖,你夔國也是我們楚國出去的,自然應該也要祭祀「祝融」及「鬻熊」。夔國可能認為,夔國是熊摯後來來到夔地被封才建立的,「國父」應該是熊摯啊,就不願祭祀祝融與鬻熊。
到了西元前634年,楚成王展開對外爭霸行動,先向夔國下手,質問夔國為何不祭祀「祝融」及「鬻熊」?夔國國君當時不知吃錯了什麼藥,竟然回覆說:
「我先王熊摯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於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
(我們的先王熊摯因為有病,向鬼神祈禱也沒用,才自己跑到夔地來,因而失去楚君的王位,為何我們現在還要祭祀他們呢?)。
楚成王大怒,派兵攻陷夔國,俘獲夔君回國。
(據說後來夔國後人,不願氏(姓)熊,把熊字下面四點拿掉,改姓「能」。
東萊先生是這樣做文章的
金句集錦
文章一開始就來個金句:(太簡單,就不翻譯了)
以君子之言,借小人之口發之,則天下見其邪而不見其正;以小人之言,借君子之口發之,則天下見其正而不見其邪。
宋明理學討論了理與氣,例如朱熹的哲學思想「理為氣先、格物致知」,而東萊先生在這篇文章所說的「氣」雖是指「說話的語氣」,但他也拿大自然的「氣」來比喻:(不難,也不翻譯)
於此有木焉,柯榦固未嘗改也。春氣至,則枯者榮,衰者盛,陳者新,悴者澤。秋氣至,則榮者枯,盛者衰,新者陳,澤者悴。
我們說話的語氣跟大自然的氣息一樣的:(為了學寫文章,不用翻譯)
溫厚之氣加焉,凡勁暴粗厲之言,皆變而為溫厚;忿戾之氣加焉,凡溫醇和易之言,皆變而為忿戾。
不動一辭,不移一字,而善惡相去,若天淵然,是孰使之然哉?氣也!氣可以奪言,言不可以奪氣。故君子之學,治氣不治言。
你可以好好說話的
東萊先生論述了一般說話態度語氣的基本原則,接下來就評論前面所提到夔國國君的失言風波。
東萊先生認為,夔國說不需要祭祀「祝融」及「鬻熊」是有道理的,是正確的,就像衛國的祖先追溯到康叔而非后稷,魯國的祖先是周公而非公劉(不然大家都往黃帝的子系追溯,對周天子敬奉祖先后稷而言,不就僭越失禮了嗎?)。
道理是這樣,但夔國國君說話的口氣一副就是又酸又怨的,連楚王的位子本來是我的這種話都說出來了,不但沒有解決紛爭,而加速招禍,這是何苦呢?
東萊先生認為夔子對楚王說的那番話,
忿戾之氣,殆如矛戟傷人,至今讀者猶為之變容,況仇敵乎?
當然,東萊先生不是說夔國仇視祖宗可取,如果連祖宗都可以仇視,那上天也可以當作仇敵了。本來你夔國可以好好的從國家的祭祀典章去說禮制上應該如何如何,但只因為逞一時口舌之快而洩憤,抹黑自己,從憤恨現今的楚王,無限上綱到自己的祖先,甚至招致禍害,這種「遷怒」的行為,真是沒有智慧。
夔子心裡苦啊
就夔國國君來說,依照一般人情世故,只要有普通常識,他何嘗不知道講這種「我先王熊摯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於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幹話會惹大禍?或許他忍受楚國欺負很久了,也或許他真的缺乏智商與情商,但更有可能是他知道不管怎麼做,也擋不住楚成王稱霸的野心。
無論如何,夔國國君講出詛咒祖先及神明的話來,光從這態度就無法令人接受,情理上怎站得住腳呢?這已經不是用「口氣」或「態度」就可以解決的事情了。東萊先生這篇文章沒有示範「正確說法」,可能是要給學生一個作業,我就來練習一下吧:
「祝融」及「鬻熊」都是楚國的先賢祖,本人一向尊崇,而夔國雖源自楚國,但同樣是受周天子分封,楚國是在鬻熊時初封,夔國則是在熊摯之後受封,以祭祀先祖而言,楚國祭祀鬻熊,正如同夔國祭祀熊摯一樣,這不但是對建國先祖的尊重,更是對周天子的感念。今天楚國要稱霸中原,必然以尊(周)王為先,一定更能明白我前面說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