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博議讀書筆記]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越想到自我,就越難超越自我,從自我成長到溝通說服,都是如此。

東萊先生論學主張「明理居敬」,反對空談陰陽性命之說,他的文章講仁義道德講得是理直氣壯,這篇評論「展喜犒齊師」就是一篇示範。


平常用誠信,戰時用狡詐?

東萊先生一開始評論誠信與狡詐使用的時機很有意思,他說一般人都認為平常沒事的時候才能講誠信,情況危急時用狡詐脫難,不但無可厚非,甚至還可敬佩。所以兩國敵視對峙時,只要能讓己方獲利,就算讓敵方受害,也不用為敵方憐憫的。這段文字寫得很精彩卻又簡單,不是太難的文言文,為了學習作文,將全段選錄如次:


緩則信,急則詐;安則信,危則詐。習俗之情皆然也。
公卿大夫平居佚豫,侃侃正論,視儀秦代厲為何等物?一旦羽檄雷動,邊聲四起,槍攘怵迫,不知所出,有能拾儀秦代厲之遺策,以排難解紛者,則皆欣然恨聞之晚!彼非遽忘前日之論也,苟以濟一時之難,不暇顧一時之詐也。
故無事則為君子,有事則為小人;在國則為君子,在敵則為小人。
彼其心以為:誠信者,國家閒暇用之,以厚風俗則可耳。四郊多壘,此何時也?兩陣相向,此何地也?區區之小謀,豈當施於此耶?可以為吾利,雖置敵於害,勿恤也;可以為吾福,雖置敵於禍,勿恤也。

注:儀秦代厲指的是張儀、蘇秦、蘇代、蘇厲等遊說策辯之士(縱橫家),蘇代及蘇厲是蘇秦的弟弟。


君子之道不分敵我

看到東萊先生把上面那種「無事則為君子,有事則為小人」心態用譏諷的口吻寫出,就知道他絕對不贊成這種誠信與狡詐還有場合區分的態度,東萊先生說,君子之道一以貫之,哪需要區分時機跟場合,您不信?我來舉個實例給大家看看吧。


彼孰知君子之道,行乎兵革之間,固有兩全而不傷者耶?聞其語,未必信有其人也;聞其名,未必信有其實也。吾請舉其人,指其實以曉之。


不需要狡詐言詞而有功的柳下惠

西元前643年,齊桓公過世後,齊國一陣動亂,齊孝公在西元前642年即位。齊桓公過世後,齊國霸主地位搖搖欲墜,西元前635年魯國就與衛國、莒國會盟,齊孝公認為自己仍是霸主,對於魯國與他國會盟的行為非常不高興,在西元前634年出兵攻打魯國。

魯僖公面對齊軍來襲,派出大夫展喜去求饒(和),還不能說是求和,說是帶牛、羊、酒去「勞軍」(犒師)。魯僖公交代展喜出發前先去請教展禽(其實「犒師」應該就是展禽給魯僖公出的主意)。展禽就是大家熟知的柳下惠。孔子、孟子都推崇柳下惠的正直。「柳下」是他的食邑或居所,「惠」則是他的私諡。

魯大夫展喜在齊魯邊界上遇到了齊孝公,除了以牛羊、酒食犒勞齊國軍隊外,與齊孝公有了一段有名的對話(左傳稍難一點,以下翻成白話文)


展喜說:「敝國國君聽說貴國君親自舉起了尊貴的雙腳,將親自造訪敝國,所以讓下臣先來以牛羊、酒食犒勞為您辦事的左右。」
齊孝公問:「魯國人聽說我要來,害怕了吧?」
展喜說:「無知小人可能感到害怕,但君子不怕。」
齊孝公問:「你們魯國就像一個掛在空屋內的磬,一片連青草都沒有的田野,你們是哪來的自信不害怕?」
展喜說:「憑著先王的遺命啊!以前我國先祖周公跟貴國先祖太公共同輔助周王室,為周成王的左右手,成王為了獎勵周公、太公的功勞,封其後代於齊、魯,使其相鄰而結盟,盟辭說:『世世子孫無相害也。』。現在盟辭還藏在盟府,由太公管理著。令尊齊桓公也因此糾合諸侯,而攻擊對王室不恭敬的人。彌補各國的缺失而匡救各國的災難,就是昭顯貴國太公所管理的盟約的神聖啊。所以您一即位,各國諸侯都引領期盼著,相互傳誦『齊侯必能繼承、發揚桓公的功業!』。所以,敝國不敢保城聚眾,心想:『難道齊侯繼位才九年,就把先王的遺命、太公的舊職都給廢棄不管了?真的如此齊侯要如何面對先君桓公?相信您絕對不至於如此的。』所以敝國不感到害怕。」
齊孝公聽了這番話就退兵了。


東萊先生很推崇上面所說柳下惠的「辯詞」,這段寫得很簡單,直接看原文


柳下惠之辭,何其溫厚誠篤,守約而施博也。首告之以先王之命,以發其尊周之心,繼告之以周太公之睦,以發其親魯之心,終告之以桓公之盛,以發其圖伯(霸)之心。既為魯慮之,又為齊慮之,初無一語之欺想。


依照東萊先生的看法,齊孝公的反應一定是這樣:
一聞王命之重,必肅然而敬;再聞齊魯之舊,必驩(歡)然而和;三聞伯(霸)業之盛,必慨然而奮。


超越自我

東萊先生的文章寫得好,評論柳下惠的策略與說辭,面面俱到,就算是國家危難之際,也完全可以出於真心誠意、正大光明,哪需要用什麼奸詐小手段。

柳下惠的「計策」,不是指侷限在如何避掉魯國的軍事災難,而是圍繞著更高一點的理念:尊王、舊情、霸業,以超出小我的角度來說服齊孝公,這是很高明的溝通方法。

我們暫且拋開國家大事,回到個人小我本身。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腦中有一個自我保護機制,如果大腦判斷我們快要到了極限,為了避免危險,「自我」會讓我們停下來,我們也因此常常失去了進步的機會。而「自我」的保護機制,有時候會操之過急,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害怕實際損害,而是害怕失敗,或許說,是害怕失敗的感覺。

如果努力了還失敗,證明我真的不行,這種感覺實在不好,所以中途主動放棄,可能感受會更好一點,因為這是我自己的選擇。所以,「自我」通常會在極限之前讓我們放棄。想要突破這個自我限制,超越自我 ,有這樣的一個觀念: 為了「比自己更大的理念」: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不需要想著「超越自我」,有時候我們越想到「自我」,就越無法「超越自我」。相反的,我們心理想著自我以外的事情,想著比自我還高的事物,表現可能就越好。

舉二個例子:

中學生為了升學考試而苦讀,不一定要想著「我要用功」、「我要堅持」、「我要改變命運」,或許可以想想「我只是為了我的才華做出小小的貢獻」、「需要我征服的不是考題,而是理解出題老師的想法」。

熟齡人不一定要想著「我要超越年齡的限制」、「我要健康」」,或許可以想想「我可以有的高尚品味」及「我可以享受的從容生活品質」。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