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博議讀書筆記]理念與形勢

東萊先生不是只會講仁義道德,堅持理念固然重要,審度形勢而智慧行事也很重要。

東萊先生評論「晉文請隧 啟南陽 圍陽樊 圍原守」的文章,雖主要議論周襄王與晉文公,但文章是先從史記中婁敬給漢高祖劉邦的建議談起,所以要先介紹一下西周、東周、秦與漢朝建都的情形。然後,再講回西元前635年晉文公「勤王(周襄王)」的故事。


西周到東周:從鎬京到洛邑

話說,周武王克殷後,考量原來勢力中心豐京、鎬京(今西安一帶)偏處西方,計劃在伊水、洛水一帶的夏人故地建設新城洛邑,用以加強對東方殷人殘餘勢力的控制,但建城的計劃一直到周公東征平亂後,才得以建成洛邑(今洛陽一帶)。洛邑建成後,周公將殷人遷移至此,並駐紮軍隊進行軍政統治與殖民。成王成年親政後,在洛邑行祭祀,洛邑從此又稱為「成周」。

1-161215111P4261.jpg

西元前770年,周幽王在驪山下被殺,犬戎大肆掠奪後而去,西周滅亡,諸侯與申侯共同立廢太子宜臼為平王。由於鎬京受到嚴重破壞,周平王把都城遷到東面的洛邑,這是東周之始。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遷都有功,周平王封其為秦伯,又賜封岐山以西之地,秦正式成為諸侯國。到了秦穆公時代,致力於開拓西戎地方,也有能力參與中原爭霸了。

4-15111911162K59.jpg

秦、漢的建都

西元前249年,秦莊襄王使相國呂不韋率兵討滅東周,秦滅東周后,改成周為洛陽。西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攻滅其他六個主要諸侯國,一統中原,仍舊以秦舊都咸陽為首都。

西元前207年,劉邦領兵攻下咸陽,俘虜秦王子嬰,但並未對咸陽破壞,此後項羽引兵入咸陽屠城,殺秦王子嬰,劫掠婦女財物,燒毀宮殿,火三月不滅。西元前202年,劉邦在垓下之戰中擊敗項羽,正式稱帝,立國號「漢」。

508723751_m.jpg

漢朝建國初期,對於首都建立在何處有所爭議,大部分的大臣來自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山東六國」,故建議定都東周國都洛邑,但當時有一名戌卒出身的婁敬向漢高祖劉邦建言,應在關中(即原來秦國的勢力範圍)建都,這個建議在張良的背書下被採納,高祖認為婁敬是個人才,賜姓劉,拜為郎中,為關內侯,號稱奉春君。

婁敬的議論

婁敬對於應建都關中,依照史記的記載,當時是這樣的:
婁敬問漢高祖說:「陛下打算建都洛陽,是要跟周王室相比擬囉?」
漢高祖說:「對啊。」
婁敬說:「不過,陛下取得天下的過程與周王室不同。
周從先祖開始,積德累善十有餘世,歷代先祖的德行累積獲取天下民心,周武王伐紂,也是各地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才把殷商滅了。
周成王即位,周公營成周洛邑,以此為天下的中心,主要不是因為這裡有地形險要的優勢,而是有德就容易興盛,無德就容易滅亡。周王室興盛時,天下和洽,四夷鄉風,慕義懷德,各諸侯敬事天子,不屯一卒,不戰一士,八夷大國之民莫不賓服,效其貢職。
周王室衰敗時,自己內訌,天下諸侯也不朝拜,周王室無法控制天下,非其德薄也,而形勢弱也。
今天陛下從沛縣收卒三千人起義,以之徑往而卷蜀漢,定三秦,與項羽戰滎陽,爭成皋之口,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未絕,傷痍者未起,說這情形要跟周成王、康王時的環境,絕對不相同的。
秦地有高山憑依,河流環繞,四周都有堅固要塞,如果有急難,立即可集百萬之眾,這麼美膏腴地,是「天府」啊。
如果陛下在關中建都,就算是過去的山東六國之地有亂,現在佔據秦之故地可完全保住,正如同跟人打架,能夠按住其脊背,掐住其咽喉,控制著天下要害。」


周襄王的弱勢

時間再回到東周,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被指有弒父之嫌(平王父親周幽王是被平王的外公申侯聯合狄戎所殺),逐漸失去在諸侯間的威望。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以及邊境的外族入侵,周天子非但無力擔負共主的責任,更常向強大的諸侯求助,這也是春秋時期諸侯以「尊王攘夷」口號求霸的背景。

依照左傳記載,西元前653年周惠王過世,周惠王晚年寵愛幼子王子帶,欲立為嗣,但此時齊桓公稱霸天下,力挺太子,周惠王未能如願,周惠王死後,太子周襄王即位。

西元前636年,周襄王跟鄭國發生衝突,周襄王請狄人出兵,攻佔了鄭國櫟城,周襄王為了感謝狄人,娶了狄君女兒隗氏為后,沒想到婚後隗氏與襄王的小弟弟王子帶私通,周襄王廢了隗氏王后的位子,隗氏幫著王子帶聯合狄人,發動政變,驅逐周襄王到鄭國,自立為王。

晉文公的尊王與失禮

西元前635年,周襄王躲在鄭國,並向旁邊的兩大強國秦、晉求助,秦穆公駐軍於黃河邊,準備護送周襄王回國,晉文公在大夫狐偃的建議下,認為出兵勤王是稱霸的最好方法,一方面有號召天下諸侯的口號,另一方面又有展示力量的舞台,於是辭退秦軍,出兵護送襄王回國,王子帶被處死。

周襄王回國後接見晉文公,賜酒宴款待,晉文公得意忘形,向周襄王請求死後能「隧葬」,墓隧是王室專用制度,周襄王婉拒,說這是王室的典章制度,現今天下沒有二位天子,這樣不好吧,為了安撫晉文公,周襄王就把陽樊、溫、原等地賜給晉文公,於是晉國開始開疆闢土,擁有南陽。

e0c469fb1e3a4e0cb90c3ba97b851dad.jpeg

陽樊被周襄王賜給晉,陽樊人不服,晉文公派兵圍城,陽樊人說:刑戮是用來威懾夷狄,您不是要用德行對待中原國家?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誰不是周天子的親戚,真的要俘虜我們嗎?晉文公就放百姓出城。

原邑人也不服,晉文公命士兵帶三天糧食進攻,三天到了攻不下,晉文公準備退兵,這時候傳來原邑準備投降的消息,部下建議晉文公先不退兵,晉文公說「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於是退兵三十里,原邑還是投降了。


東萊博議的評論

婁敬之說不可採

東萊先生的文章就先吐嘈婁敬的講法。

東萊先生說,從地理形勢的觀點談論周朝與秦朝強弱的,大概是婁敬開始的。不過婁敬的說法有問題,婁敬說周王室的地理形勢弱,但那是東周時期的事情,西周文武成康之世可不是如此,後來秦國的範圍就是早期西周的勢力範圍,所謂的「高山憑依,河流環繞,四周都有堅固要塞」,不就是在形容西周王室的地理形勢嗎?那時候哪來的秦?

等到周平王東遷,輕易放棄岐豐地區而封給秦,這才成就了秦國的強盛,所以秦非能自強也,得周之形勢而強也。秦國得到了這麼好的形勢之地,以無道行之,猶足以雄視諸侯,併吞天下,更何況西周初年,文武成康,既有盛德為根本,還有強大的地理形勢,誰能擋得住呢?所以婁敬評論周王室的地理形勢弱,這是只看到周平王之後的東周,忽略了西周盛世。

東萊先生接著說,婁敬評論周的德治更是有問題。東萊先生說:形勢與德,夫豈二物耶?形勢,猶身也;德,猶氣也。不會有人仗著自己精力充沛,就把自己至於易死之地;也不會有君王仗著自己德行高,就把國家置於容易滅亡的處境。王者之道當然要把德行與形勢都做到極致,怎可偏廢,所以婁敬的見解,陋矣哉!

周王室的子孫也錯了

東萊先生提出了德行與形勢應該同等重視的議論後,接著批評周襄王對待晉文公的態度。

晉文公假勤王以求霸,以為幫助平定子帶之亂,就請求得到隧葬的禮遇,周襄王不准,說這是典章制度,天下不能有二主,你晉文公有功勞,賞賜你土地吧!東萊先生評論周襄王的心態大概是:吾周之周,在德不在形勢。典章文物之制,子孫當世守之,不可一毫之假人,至於區區土壤,吾何愛而以犯強國之怒耶?

東萊先生繼續猛攻:周襄王難道不知隧葬固然是王室典章,但管理王城周圍千里土地不也是王室典章嗎?重視其中一項,而毀了另一項,怎能算是守住王室典章呢?地理形勢像人的身體,德行像是人的精氣,如果把一個人的肩背剖開、手腳砍斷,你說他還能守住精氣?

東萊先生感慨,東周自從平王把岐豐之地封給秦之後,就失去了一半疆土,以破裂不全之周,兢兢自保,猶恐難立,豈容復有侵削耶?無奈周王室子孫不知珍惜,不斷割讓土地,到周襄王時已經快沒有疆土了,還要送幾個城池給晉國,看到的人都覺得可憐。

晉文公當然很可惡,在周王室如此困難時,還取其地以自肥,就好像搶奪困於陳蔡時孔子的糧食,掠奪貧窮的原憲、曾參家中的金錢,這離「仁」太遠了吧,是而可忍,孰不可忍?如果後人不去責備晉文公這一點,反而去議論他圍攻原邑時表現的小信小義,顯然是捨本而求末。

東萊先生更責備周襄王,如果知道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以與人,以正義大法明告於晉,晉文公可能也不敢對周王室突然無禮對待。

或許有人會說,同樣在左傳(成公二年)記載,衛國攻打齊國而戰敗,主帥孫良夫被新築大夫仲叔于奚所救,倖免於難,衛侯要賞賜封邑給仲叔于奚,他辭謝了封邑,而要求給他諸侯所用禮飾(請曲縣、繁纓以朝),欲以大夫身分僭越使用諸侯之禮,衛侯竟然允許。孔子聽說這件事後,評論說:「惜也,不如多與之邑。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也,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若以假人,與人政也。政亡,則國家從之,弗可止也已。」,這樣看來,孔子認為不如多給封邑的觀點也錯了嗎?

東萊先生依然滔滔雄辯,認為衛侯如果封邑給內臣,那還是衛國的土地,但周襄王不一樣,晉文公是外臣,白天接受了版圖,晚上就可做好防禦工事了,這兩者不可相提並論。


心得

婁敬的重點不是單純考量地理形勢

東萊先生的文章先從批評婁敬說起,不過這個批評有點斷章取義。當時婁敬的重點根本不在周朝建都不考慮形勢只考慮德行,他也沒膽跟劉邦說「您沒啥德行,只好依靠地理形勢吧!」。婁敬的分析是從國家的興起過程艱辛、戰爭帶來的撕痛未平以及舊六國的勢力續存等角度考量,認為在關中建都才是最好的選擇。婁敬是個高明的權術者,他才不管什麼德行,後來他建議漢高祖徙六國王室後裔和勢族豪強十餘萬人至關中,削弱舊六國殘存實力,又建議漢王室與匈奴和親,以杜絕戰禍,都成為了漢初的基本國策。

周王室除了割讓土地,還能做什麼?

東萊先生的文章說周王室不該任意賞賜土地,道理是沒錯,但是當時周平王面對著面對著老爸周幽王留下的爛攤子,真的能夠抵擋兵強馬壯的秦分封土地的要求嗎?到了更加弱小的周襄王,如果得罪了晉文公,他可能連命都保不住了。東萊先生沒有批評周平王跟周襄王德行不夠,或許是因為這兩位周王室子孫真的沒啥德行可拿來說的,沒有德行、沒有地理形勢,更沒有機智權謀,怎能不逐漸衰亡呢?如果真要責怪周平王賜地給秦,那就更要責怪他父親周幽王的荒誕致滅國之災,一直往前推,就要檢討採封建制的問題了。

晉文公的不仁非行

現今社會中,有許多組織成員的名位與權責未必相符,這當然有許多權謀考量在內,不足為外人道也。但值得警惕的是,要權位也好,要利益也好,都應該注意手段與方法。晉文公勤王求霸,本來動機就不單純,左傳甚至記載了晉文公決定出兵前占卜,得到了「黃帝作戰」的掛象,結果沾沾自喜又假惺惺的說「我擔待不起啊!」,卜卦者說「這是指周襄王,不是指您」,晉文公才又卜一掛得到「戰勝後天子設宴款待,天子降低身份迎接您」的掛象。晉文公舉著堂堂正正的旗幟出兵勤王,但尊王的形象隨即被他難看的吃相給毀了,失禮又失態的言行,都逃不過歷史的眼睛。不要忘了,你以什麼身份做什麼事,不是你自己評價的。

不是只有理念就夠了

不要看明朝大儒東萊先生只會講仁義道德,這篇文章可是實實在在的說一個國家君王的德行與地理形勢都很重要。聯想到今天,一個人願意堅持理念與原則當然很好,但是審度情勢,用正確的方法做事,也千萬不可輕忽。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