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博議讀書筆記]介之推不言祿

寫這篇筆記,需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命清高,來沽名釣譽?是不是滿口仁義道德,來掩飾內心不安?是不是當正義魔神,只是酸葡萄心理作祟?是不是藉口擇善固執,只因為自戀無知?


晉文公歷經了19年的流亡生涯,終於得以返回晉國即位,我們前面介紹過這段故事。晉文公即位後,大封功臣,就作臣子的來說,這時候最重要的可能是要君主想起你。先前我們提到連太監跟看守倉庫的小臣都跑來邀功了,沒想到這時候有位「清流」介之推,不求功祿,跟母親隱居至死,左傳把介之推的故事這樣記載: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介之推沒有主動求功祿,而晉文公也沒有對之封賞
介之推對母親說了一番話,大意是:晉獻公原來有九子,現在只有公子重耳在世,公子重耳即位實在是天意,有些人以為是自己的力量,這不是笑話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
介之推不但罵那些貪功臣子,連晉文公都一起罵:下義其罪,上賞其姦,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介母勸兒子:你為何不去求賞賜?難道要這樣怨恨到死?
介之推說: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我狠話都已說出口了,不能再吃人俸祿了
介母又勸兒子:至少讓國君知道一下?
介之推說:都要隱退了,還去說嘴,這是求取顯達啊!
介母說:你這麼清高,那我跟你一起隱居吧。
於是母子二人隱居深山。
晉文公後來聽了這件事,派人去召他,找不到,聽聞他在綿山上,於是晉文公將綿山封於介子推。
介之推母子二人隱居,一直到死都沒有他們的消息。

另外還有傳說介之推曾經「割股奉君」,也有說晉文公後來放火燒山,結果把人燒死了,晉文公後悔不吃熱食,是寒食節的由來,不過左傳跟史記都沒有如此記載。

後人評論介之推,都是認為他高風亮節、淡泊名利,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極力推崇的的高尚品德。


東萊先生對晉文公的評價很高,認為晉文公自出亡至於霸天下,拔身流離阨困之中,而成閎大豐顯之業。但是對於介之推不言祿這件事很有意見,對介之推的言行作了負面的評價。

東萊先生做文章先說,處在人人爭奪名利的環境,突然看到曠逸高世之舉,當然會眼睛為之一亮,心開目明,就像晉文公當年回晉國時,多少人出來競相爭功,醜態百出,竟然有介之推這股清流,難怪百世之後聞其風者,猶咨嗟歎頌而不能已也。但是,東萊先生警告我們,不要忽略了介之推的錯誤。

東萊先生認為,介之推罵那些貪功的臣子,內容未必有錯,但出發點錯了。如果晉文公先賞賜了介之推,介之推把這些話當推辭祿位的理由,雖不盡合理,但還算是孤僻清高;不過,介之推是在沒有得到賞賜的情形下,說了這番話,那就是借正義以泄私怨了。

東萊先生進一步批評,介之推基於怨恨之心而怒罵,還不好對他太責備,但「不明言其怨,而借理以逞怨,君子疾之」。這批評的確很嚴重,也很嚇人。不過東萊先生說他不是亂猜的,從介之推跟母親的對話終究可以看出來了,介之推自己說「既出怨言,不食其食。」,介母說「盍亦求之,以死誰懟」,母子之間,真實底蘊,舉皆披露

東萊先生對介之推的最終評價是跡高而心卑、形清而神濁,就算是介之推隱居山林,這樣把怨恨的心情在體內堆積,是不是也會把山林野麓當做羈絆心靈之網,或是把山澗溪流當作憤怒偏激的吼聲?


心得

東萊先生對介之推的翻案文章作得是很殘酷,他自己也說「不忍」如此批評。不過就介之推的作為,姑且不要用「誅心論」來看待,也確實有些值得再思考的地方。

從君子處世來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更何況您介之推自詡為忠臣,怎好對君主發出如此大的怨言,批評晉文公「下義其罪,上賞其姦,上下相蒙,難與處矣!」,覺得真的不適合從政,退隱就是了,把老闆痛罵一番,再說我走人了,這可能不是一個好作法。

從晉文公的角度來看,從年輕時就被迫出亡,歷經生命危險及各種羞辱,好不容易回國即位,您介之推就說一句這是天意,不但否定了部屬的功勞,實際上更傷了晉文公的心,難道晉文公的堅忍不拔的意志,以及卓越的領導才能,您也看不上眼嗎?就不值得一點點肯定嗎?

再從領導統御的角度說,賞賜不公,當然有損晉文公英名,但是依照介之推的標準,一切都是天意,不需賞賜功臣,可能不是有損英名而已,更有可能的是引來災難性的叛變。

如果介之推是犧牲自己來勸諫晉文公,那就不該口出惡言與怨言,這是東萊先生批評的重點,如果介之推跟晉文公說「您這次升遷獎勵不合理,我的價值未被肯定,所以我要辭職走人了。」,直率的說,一條好漢!但是用義正辭嚴的話來包裝自己怨恨的心,這就不值得敬佩效法了。


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命清高,來沽名釣譽?是不是滿口仁義道德,來掩飾內心不安?是不是當正義魔神,只是酸葡萄心理作祟?是不是藉口擇善固執,只因為自戀無知?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