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重耳)的一生是篇很勵志的故事,東萊先生的評論角度也很厲害,用現代的話來說,走出舒適圈是他創業成功的原因,而莫忘初心則是他在短時間就能稱霸的關鍵。
晉文公重耳是古代人中年創業的代表。重耳是晉獻公的次子,我們前面說過很多次公、私生活都很精采的晉獻公 。
小小回顧整理:
晉獻公寵愛的驪姬為了讓自己兒子奚齊當太子,迫害晉獻公長子申生逃亡自殺,晉獻公另外兩位兒子夷吾及重耳逃亡。晉獻公死後,一陣殺戮後由夷吾即位,就是多疑又小氣的晉惠公。
晉惠公即位後讓太子圉到秦當人質,秦穆公對太子圉不錯,把女兒懷贏嫁給他。但後來太子圉逃回晉國即位為晉懷公,把懷贏留在秦國。這時重耳流亡到秦國,秦穆公一方面對晉懷公私自逃回晉國非常不滿,另一方面也可能更喜歡重耳,把五個女兒送給重耳,其中包括懷贏,東萊先生曾把懷贏先後嫁給姪伯這件事,稱為二嬖之辱。
晉懷公即位後,「不知己之無以致人,徒責人之不從己」,濫殺大臣,一年後,重耳在秦穆公護下回晉國,晉懷公出奔高梁,很快被即位為晉文公的重耳派人殺死,死時只有22歲。
晉文公在外流亡19年,即位時已是37歲,40歲時在城濮之戰打敗楚國,主持踐土之盟,稱霸春秋。東萊先生稱其自出亡至於霸天下,拔身流離阨困之中,而成閎大豐顯之業。
晉文公身旁輔佐之良臣很多,一般人論晉文公即位前,功勞最大應該是制訂使晉文公返國謀略的人,即位之後,功勞最大的應該是城濮之戰的將帥。
東萊先生做文章就是不一樣,東萊先生認為,讓晉文公返回晉國的功勞,沒有讓他離開齊國的功勞大;而城濮之戰將領的功勞,沒有原來犯錯的披與頭須二人的功勞大。
重耳流亡到齊國時是28歲,以古人來說,已近中年。齊桓公對他不錯,把女兒嫁給他,也給他優渥的物質條件,安齊之富,無復四方之志,重耳在齊國過了5年的安定生活,已經很享受安逸平靜的日子,早已忘記國君位置,更無稱霸之心。但是,如果不是隨行諸臣硬把他載離齊國,以齊桓公晚年及死後的亂局,重耳想要做個平凡的富家翁,可能也無法如願。
當然,重耳後來在曹國、鄭國受到的羞辱,楚國子玉欲殺意圖,都激起了重耳的發憤意志,就像玉器一般,乃切乃磋,乃琢乃磨,向來弛墮驕怠之氣掃除咸盡,霸心勃然而生。但這些事情的根本都在於離開了齊國,所以東萊先生認為,策復國之勳,安得不以去齊為首乎。
少年重耳離開晉國時,晉獻公命侍人(太監)出兵殺重耳,當時這位披太監急著立功,重耳翻牆逃跑,衣袖口還被斬斷了,可見當時情況多麼危急。晉文公即位後,這位太監披竟然求見晉文公,晉文公氣壞了,派人斥罵他,還說當年被你斬斷的衣袖我還留著呢!太監披聰明的的回應說當時我是執行國君的命令,還拿出齊桓公與管仲的例子說:「我以為您已經知道了做國君的道理了,如果不是,可能還會有禍害啊。」。晉文公聽了就接見太監披,太監披則向晉文公報告了有人準備謀反殺害晉文公的計畫,使晉文公躲過了一劫。
重耳流亡在外時,晉國有一看守倉庫的小臣名叫頭須,頭須偷竊財物,打算謀求讓重耳返回晉國,但沒有成功。晉文公即位後,頭須求見,晉文公就以洗頭做藉口拒絕(這是啥藉口?),頭須就說:「洗頭時心就反過來了,跟隨出亡的作僕人奔波,留在國內是為了保衛國家,二者都是可以信任的,您身為國君卻仇視臣僕,一定會有很多害怕被懲罰的人。」。晉文公聽了也就立即接見頭須。
東萊先生評論這段故事,設身處地的想,晉文公剛即位,椅子都還沒做暖,就忘了他當初的志向,所以批跟頭須求見,忿然有不平之心。當時如果晉文公任意殺戮洩憤,則禍害可能就大了。好在批跟頭須力抗,危言以警之。文公一聞其警,忿唳俱消,變淺陋褊急之襟量,為廣大易直之規模。
這裡東萊先生寫的句子很有力量:隆寬盡下,人皆思奮,以取城濮之勝,豈非披與須一警之力乎?回萬里之迷途者,一呼之力也;瘳十年之廢疾者,一鍼之力也,登五霸之盛烈者,一警之力也。
東萊先生的收尾也很有意思。
他先總結:文公方安其小,遽奪之而使不得安於小;文公方驕其大,遽警之而使不敢驕於大。奪於前而警於後,置文公於不得不霸之地。看來,晉文公身邊臣子的功勞很大啊。
但東萊先生緊接著說,這不全是臣子的功勞,最根本還是在晉文公本人。當初晉文公能夠抵抗荒唐的父親晉獻公而出亡,就有做國君的資質了,一路艱辛,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雖然偶爾迷失蒙蔽,但一奪一警,初心遽還,遷移改悔,速不容瞬。所以晉文公如果沒有優秀的資質,兩三個臣子的斡旋妙用,大概也很難伸展。可惜的是,有這樣的國君跟臣子,卻只能成就一番霸業就停止了。
晉文公在位8年就過世了,但他一生是篇很勵志的故事。用現代的話來說,走出舒適圈是他創業成功的原因,而莫忘初心則是他在短時間就能稱霸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