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博議讀書筆記]換位思考

現在很流行「換位思考」的說法,800多年前東萊先生就用了一個好故事,說明如何運用德行與資源來吸納人才。


我們先前介紹過晉獻公的手足及骨肉間相殘故事

%e7%b2%be%e5%8a%9b%e6%97%ba%e7%9b%9b%e7%9a%84-%e6%99%89%e7%8d%bb%e5%85%ac

簡單說,晉獻公娶父親之妾、四處征戰順便納妾、收男寵,他最寵愛的驪姬為了讓自己兒子奚齊當太子,用計迫害晉獻公長子申生逃亡自殺,另外兩位兒子夷吾及重耳逃亡。

西元前651年晉獻公病逝後,一陣殺戮,夷吾即位,就是晉惠公,重耳繼續流亡海外。西元前637年,晉惠公逝世,太子圉即位,就是晉懷公。

晉懷公限期命跟隨重耳的大夫們回國,沒人聽話,想找人開刀。他想到了大夫狐突的兩個兒子狐毛與狐偃,跟隨重耳多年。晉懷公向狐突要求叫兒子回來,狐突不願意,所以晉懷公把他給殺了。如果論輩說來,狐突是晉懷公的外曾祖父,晉懷公下此毒手,可知其心胸有多狹窄!

西元前636年二月,懷公的伯父重耳在秦穆公支持下回國,懷公的心腹紛紛臨陣倒戈,懷公被迫出奔高梁,很快被即位為文公的重耳派人殺死,死時只有22歲。


東萊先生評論<晉懷公殺狐突>,先從自我的盲點講起,說天下人的通病就是「明於觀人,暗於觀己」,而且「人皆知己觀己之難,而不知以人觀己之易」。同樣一句話,為何人家說就聽,我說就不聽?同樣一件事,人家做就對,我就做不對?要去想想這其中的原因啊!

東萊先生直接就批評晉懷公「不知己之無以致人,徒責人之不從己」,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曾藉由別人來觀察自己,接下來東萊先生就從重耳流亡十九年所受的苦難折磨談起,跟隨重耳的人受到的憂愁、羞辱、苦勞,如果那些人捨棄重耳而改從晉懷公,馬上就可以享樂、榮耀、安逸,為何那些人寧願受苦而不享樂?晉懷公有從這些人的立場去想過嗎?東萊先生評論說,只要從這一點去觀察,重耳與晉懷公個人的德行優劣厚薄,不用說就知道了。

進一步說,晉懷公擁有國家機器及廣大資源,只要增修自己的德行,那本來跟隨重耳的人改跟隨晉懷公,既可以享受道德的榮樂,又可以享受的名位的安逸,你晉懷公不是就贏過重耳了!東萊先生甚至批評,你晉懷公怎會淪落到跟一個流亡公子爭奪數個僕役的地步?這評論真是又毒又酸!

就算從謀略上來看,晉懷公的殺雞儆猴也非常不智,「肆其褊心,不知反己,徒殺人以逞,使在外者絕向我之意,而堅事讎之志」,就算重耳在外苟且偷安而毫無鬥志,他身旁的狐毛與狐偃不想報殺父之仇嗎?怎麼可能放任重耳苟安於外?所以東萊先生說,把重耳接回晉國即位的不是秦穆公,也不是狐偃這些大夫,恰恰好就是晉懷公本人。


晉懷公即位時才20出頭,雖說古人沒有青春期,年輕人容易衝動,不過在那個動盪的時代,晉獻公如果看到的不只是威脅與不安,更能看到動盪帶來的契機,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歷史。

1711121750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