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博議讀書筆記]假領袖與真領袖

團體內常見到一些人對下作威作福,對上阿諛奉承,這種人自古至今沒少過。春秋的魯僖公,是一個好例子,來看看東萊先生如何做文章。


《春秋》記事以魯國為中心,用魯國十二個君主為主線來敘述中國這段歷史。魯僖公在《春秋》中,是出現最多次的君主,很多《春秋》中的大小記事、諸侯國之間的國際情勢,大都是魯僖公年間發生的,那麼魯僖公是個什麼樣的君主呢?

魯僖公是在內亂外患不斷的情況下即位的,我們先前介紹過他的父親魯莊公,被東萊先生評論為驕疑而亡國
魯莊公生病時,向他的二弟叔牙及三弟季友詢問接班的意見,叔牙支持莊公的大弟慶父,季友支持莊公的兒子子般。魯莊公32年8月,莊公死,子般繼位,季友讓叔牙自盡,但沒處理慶父,不到兩個月,子般就被慶父派人殺害,季友帶著公子申(後來的僖公)逃到陳國。子般死後,閔公繼位,經由齊桓公的協助,召回季友,不到二年,魯閔公又被慶父派人殺害,季友又帶著公子申逃到邾國。慶父連殺二君,不被國人所容,逃到莒國,哀姜逃到邾國。季友與公子申這時回魯國,立公子申為國君,是為魯僖公。慶父向魯僖公求饒無效,上吊自殺,哀姜則被齊國處死。

%e9%ad%af%e8%8e%8a%e5%85%ac

《春秋》不記載魯僖公即位,《左傳》解釋這是因為魯僖公是逃亡到外國後再回來,所以《春秋》「諱國惡,禮也。」。東萊先生在評論<邾敗魯於升陘>一文,評價了魯僖公任內與大國(齊、晉)、小國(邾、莒、介)間的交往情形

魯僖公即位當年,魯國就打了兩場勝仗,分別擊敗隔鄰兩小國:邾國與莒國,還俘虜了莒國國君之弟拏。

魯僖公9年及15年,齊桓公為確定霸主地位,召集各國會盟,二次葵邱會盟。

魯僖公28年,晉文公稱霸,在踐土會盟天下諸侯。

魯僖公22年,邾國打敗驕傲的魯僖公,還把魯僖公的頭盔撿回去掛在城門上示威。

魯僖公29年,介國國君葛廬來魯國朝見二次,第二次才見到魯僖公,魯僖公對此特別高興,送他優於平常的盛禮。

魯僖公

東萊先生的文章先說天下有常勝之道,大勝小,強勝弱,多勝寡,此兵家之定論也。按道理說,小國絕無法打敗大國的,但是如果大國恃大、恃強、恃多,墮廢其力而不能用,則與無力同

魯僖公22年的那場戰爭,還沒開打前,大家都認為魯國贏定了,這沒關係,但是魯僖公本人也覺得贏定了,連防禦工作都懶得做,魯國大夫臧文仲苦勸無用,魯國竟然敗給邾國,邾國把魯僖公的頭盔撿回去,得意的掛在城門上示威。

一般評論魯僖公這場敗仗,大概都是說他輕敵驕傲之類的,東萊先生則幫魯僖公找到了病根:居心不正。

對待莒、邾、介等小國,魯僖公傲慢無理,自大驕傲;但同樣一位魯僖公,面對齊、晉稱霸時,只能自甘卑微,進退周旋。這種尊敬大國、藐視小國,昨勇今怯,朝盛夕衰,善變無節操的居心不可取。魯僖公從魯國看介、莒小國,以大看小,心裡自然就驕傲起來;從魯國看齊、晉大國,心裡自然就畏懼起來了。既見大國之可尊,必見小國之可忽,斯其所以禍生所忽


像魯僖公這樣的人,社會上、職場上處處可見,從膚色、出生地、影視喜好、飲食…等等都有「鄙視鍊」。組織內的假領袖,對下作威作福,對上逢迎拍馬,我們應該也是見怪不怪了。

彼得.杜拉克提過領導者有四大能力:
1.傾聽與自制。
2.溝通與耐心。
3.不要找藉口。
4.看重任務甚於自己。

魯僖公顯然欠缺一定的價值觀與原則,無法成為一位真正的領袖。孟子對滕國「兩大之間難為小」的困局,提出了要自立自強的建議。魯國並非真正大國,實在沒有鄙視小國的本錢,也不應該在大國面前畏縮。東萊先生感嘆,當時應該要有人向魯僖公勸諫,要像舜一樣,從卑微地位到帝王至尊,木石不能使之愚,鹿矢不能使之野,耕稼不能使之勞,陶魚不能使之辱,袗衣鼓琴不能使之逸,牛羊倉廩不能使之奢。真正的領袖是改變環境,而不是被環境改變。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