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博議讀書筆記]親人的建議比較真切?

秦穆公的女兒懷贏,前後為晉懷公(姪子)及晉文公(伯父)之妻,是命運的安排嗎?看看東萊先生怎麼說。


故事是這樣的

前面我們提過精力旺盛的晉獻公,晉獻公死後,一陣殺戮,後來由夷吾即位,就是多疑又小氣的晉惠公

西元前643年,晉惠公讓太子圉到秦當人質,秦穆公對太子圉不錯,把女兒懷贏嫁給他。

西元前638年,晉惠公生病了。太子圉擔心自己不在國內,無法順利即位,與妻子懷贏商量一起逃回晉國。不過,懷嬴對太子圉說:「您是一國的太子,在此受辱。秦國讓我服侍您,為的是穩住您的心。您逃跑吧,我不拖累你,也不會聲張出去。」太子圉就逃回晉國,把懷贏留在秦國。

西元前637年,晉惠公去世,太子圉即位,就是晉懷公。晉懷公即位後擔心還在外流亡的伯父重耳對其君位造成威脅,開始對重耳施加壓力,並硃殺親重耳的大臣。

重耳從晉獻公晚年起在外流亡19年,這時流亡到秦國,秦穆公一方面對晉懷公私自逃回晉國非常不滿,另一方面也可能更喜歡重耳,把五個女兒送給重耳,其中包括懷贏,對,就是先前被晉懷公留在秦國的懷贏。東萊先生把懷贏先後嫁給姪伯這件事,稱為二嬖之辱

秦穆公把懷贏給重耳當妻子,其他四女當妾。重耳當然知道懷贏本來是自己姪子之妻,秦穆公這樣做,顯然是要給晉國難看,重耳對懷贏因而有了怨怒之心,在懷贏捧水給重耳洗手時,重耳故意把手上的水甩在懷贏身上。懷贏非常不高興,說「秦晉相匹,何以卑我?」,重耳當然不是輕慢,而是情緒失控,但是心裡苦也不敢說。不過,重耳夠冷靜,知道自己惹禍了,把上衣脫了自縛為囚來謝罪,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

西元前636年,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他姪子晉懷公被迫出奔高梁,很快被即位為晉文公的重耳派人殺死,死時只有22歲。


東萊先生評論上面「子圉逃歸」的事情,主要在於感慨懷贏與太子圉感情不好。文章架構大概是這樣:

第一段寫得很清晰,簡單明瞭:
謀於塗者,不若謀於鄰;謀於鄰者,不若謀於家。非遠則愚而近則智也。愛淺者其慮略,愛深者其慮詳,理也,亦勢也。

東萊先生認為親人幫自己出主意,不是為了利益,所以比較真實誠懇,更能切實瞭解利害關係。所以東萊先生感慨,懷贏與子圉,親密生活,感情怎會如同路人呢?

東萊先生認為子圉逃歸並不是一個好主意,當時懷贏應該勸他別這麼做,甚至應以向秦穆公報告要脅,如果懷贏讓子圉留下來,秦穆公依然有能力支持子圉即位,也不會有後來支持重耳的情形,更不會進而演變成子圉丟了君位且被殺的災難。

這篇文章依然有大自然的比喻:
思之苟,生於情之疎;情之疎,生於義之薄。土薄則無豐殖,雲薄則無甘霖,鍾薄則無震聲,味薄則無珍膳。未有薄其誠在先,而後其謀於後者也。

東萊先生的意思是,懷贏沒好好出主意,應該是情義淡薄,而且恐怕懷贏及子圉早就沒有真情了!


東萊先生的觀察很敏銳獨到,不過我自己有些不同想法:

在現代的社會,親人的意見未必就是最好的,這個一般有見識之人均能理解,媽寶社會、巨嬰國現象都值警惕。

回到故事本身,子圉在秦國時,年輕識淺,他的判斷能力如何能與老江湖重耳相比,他把逃歸晉國之事與懷贏商量,還不怕懷贏告密,可見得他們感情有相當的信任基礎,東萊先生的感慨議論值得商榷。

再說懷贏,她勸子圉回晉國有錯嗎?我們看看重耳,重耳流亡到齊國時,齊桓公也把女兒姜氏嫁給他,讓他過著安逸的生活,姜氏為了讓重耳振奮離開齊國,把自己的女僕殺了,還設計灌醉重耳,讓重耳離開齊國。對比懷贏勸子圉回晉國追求自己的前途,這樣有錯嗎?就算懷贏不夠聰明,不夠機靈,東萊先生以此來暗示她誠意與情意淡薄,未免過苛矣!

vin_85311950.jpg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