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之仁」要從齊桓公死後的六年談起,這不是迂腐仁義或不合時宜的故事,而是一個愚昧、自戀的失敗者的慘痛教訓。
一般談到「宋襄之仁」,大多是以一次戰爭中不合時宜或愚蠢的仁義導致失敗來評價。東萊先生對宋襄公的評論就深入多了,先看看齊桓公死後6年間發生的事。
故事大概是這樣:
我們曾經介紹過齊桓公的晚年,齊桓公晚年眼看國政失控,兒子們爭鬥激烈,甚至請管仲將太子託付給宋襄公照顧。
西元前643年,一代霸主齊桓公被活活餓死,易牙與貂進這兩位宦官,聯合齊桓公的寵妾們立公子無虧為國君,齊桓公的屍體67天未入殮,屍腐蠱出,太子逃往宋國。
西元前642年,宋襄公率領曹、衛、邾三國聯軍攻打齊國,殺了公子無虧後,又經過一番折騰,扶持原來太子即位為齊孝公,從此宋襄公野心勃勃,想效法齊桓公稱霸中原。
西元前641年宋襄公先是找些小國來「會盟」,曹、邾來了,鄫國沒到。宋襄公要邾國人殺了鄫國國君來祭神,拿活人祭邪神,祈求各國歸附,從這可以看得出宋襄公哪裡稱的上「仁」?
當時宋國大臣子魚(也是宋襄公的庶兄)勸諫宋襄公,大意是:你這樣亂搞,不要說稱霸了,能善終就不錯了(將以求霸,不亦難乎?得死為幸)。接著宋襄公又去包圍不肯完全順服的曹國,子魚搬出了宋襄公另外一個偶像周文王來勸,說周文王以前攻打崇國三十天不成功,就退兵回去修明教化,後來再去打,才剛駐軍到堡壘,崇國就投降了,您現在這種德行,別亂打吧。
西元前640年,宋襄公想要召集諸侯會盟,國際上風評不佳。
西元前639年春天,宋國和齊國、楚國會盟,楚國答應奉宋襄公為盟主,子魚評論:「小國爭盟,禍也。宋其亡乎,幸而後敗。」(你再亂搞,打敗仗還算幸運了,弄不好就亡國了)。同年秋天,楚、陳、蔡、鄭、許、曹六國在宋國會見宋襄公,子魚說:「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果然,楚成王趁著會見宋襄公時,將宋襄公劫持後攻打宋國,因為子魚堅守,楚國攻不下來,後來在魯國的調停下,宋襄公才獲釋,但宋襄公還沒得到教訓。
西元前638年,鄭文公到楚國朝聘,承認楚國為霸主,宋襄公又不高興了,隨即發兵攻打鄭國,楚國為了救鄭國,直接攻打宋國,宋襄公不顧勸諫,準備迎戰。這年冬天兩軍在泓水北岸交戰,司馬固勸宋襄公趁楚軍還未完全上岸時進攻,宋襄公拒絕,子魚再勸趁楚軍上岸但還未佈陣時進攻,又被拒絕。宋軍果然大敗,宋襄公的侍衛軍全部陣亡,宋襄公大腿也中箭,第二年就死了。宋襄公戰敗後提出的理由是要行仁義之道,說要效法古帝王不能偷襲,更不忍心去攻打未佈陣的敵軍,此後「宋襄之仁」終成千古笑柄。
東萊博議評論上面的故事,直接先從戰役說起,質疑宋襄公的愚蠢兵法真的表明了古代帝王兵法不可行嗎?東萊先生說,從黃帝戰蚩尤開始,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光書上寫的就超過幾萬字了,後人實在不能因為宋襄公自許是帝王之兵而失敗,就認為前人的戰功不可信。
接下來東萊先生從視覺及聽覺來做比喻:
輿薪之不見,而自謂能見秋毫者,愚也;責其不見者,亦愚也。
撞鐘之不聞,而自謂能聞蚋飛者,愚也;責其不聞者,亦愚也。
古代的事情就像秋毫、蚋飛,不容易觀察;但是當今的事就如同輿薪、撞鐘,可輕易檢驗。我們如果要評論宋襄公所說的古代帝王兵法是否正確,先看看宋襄公對其當世之事是否準確吧。
東萊先生認為,宋襄公的愚蠢在於:
1.宋國本來就弱小,受楚國逼迫,怎會「不知楚之強?乃不量宋之力」,而傲慢的想當盟主?
2.宋襄公的偶像是齊桓公,那就比較看看,你自己跟齊桓公的信義之行可以相比嗎?齊國的疆域、兵力都比宋國強太多,多次聯合諸侯都無法使楚國前來會盟,你老兄怎會這麼天真楚國會屈服?
3.更糟的是,宋襄公才剛被楚國俘虜,好不容易虎口逃生,怎馬上就忘記了教訓?
上面三件事,「匹夫匹婦之共曉」,宋襄公都不知道了,要說宋襄公懂千百年前的帝王用兵之道,這很荒謬。東萊先生說,如果有人說宋襄公受到古人拖累,這就像聽障同胞妄論音律,還說要廢除大樂,這不荒唐嗎?
有人說宋襄公沒有帝王之德,卻要仿效帝王用兵,因此失敗,東萊先生認為這也不對。古帝王時代,如果「人皆服其德,則固不待於用兵矣」,真的用仁德仍然不能服人,這敵人恐怕什麼事情都做的出來,若還是以謙讓從容面對,恐怕會白白送死吧,這絕不會是古帝王用兵之道。
依照東萊先生的看法,依照尚書的記載,古代出兵誓師時的用語,例如「殄殲乃讎」(把敵人殺光)、「取彼凶殘」(拿下最壞的那個人),都是很嚴肅的態度,哪裡有一絲一毫的寬貸?要寬恕的是投降來歸順的人。真的在戰爭的生死之間,怎有可能放縱敵人呢?所以,「縱降者,帝王之兵;縱敵者,宋襄之兵也。」,二者不可相提並論。
公羊傳對宋襄公做出不錯的評價,說他「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竟認為宋襄公德行足堪為帝王了,是子魚等臣子不像話,就算有錯,那也是周文王的錯,
東萊先生對公羊傳頗不以為然,認為子魚早在西元前641年以周文王攻打崇國之事勸諫宋襄公,「文王聞崇德亂而伐之,軍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復伐之,因壘而降。」,才是深知周文王的精神。宋襄公的行為,實在差周文王太多了。
東萊先生認為宋襄公的失敗在於其愚昧,不論是要效法齊桓公稱霸或周文王仁德,都無自知之明。
我倒認為宋襄公不是愚昧,而是自以為聰明。從西元前641年宋襄公殺活人祭邪神的事情就可以知道,他跟「仁義」二字無關,最終戰敗時說啥效法古代帝王仁德,根本是胡扯藉口。
從誅心論出發,我認為宋襄公就是典型的自戀人格。宋襄公因為太自戀了,所以認為自己德行與功業可以很大,近如齊桓公,遠似周文王,如果失敗了,那不是自己的錯,一定是天候、地勢、人民素質有問題,而且我身邊沒有良相賢臣啊,不然就是我仿效古代賢人,所以雖敗猶榮,你看,我最後雖然敗了,但我還是跟古聖人一樣完美啊。
講到這,想到運動員,自戀型的運動員遇到挫折的反應大概是這樣的:我沒有問題的,我已經練到完美了;最近表現不好,應該是天氣、場地、隊友等外在因素造成的;如果不是上開外在因素,而是我自己造成的,那一定是因為我感冒、昨天沒睡好,不然就是因為參加經典賽,為國貢獻而沒有調整好;或是教練讓我坐板凳,我無法調出手感;要不然就是我年紀大了,我無法跟老天爺爭。結論:我還是完美的。
最後,想到了網球巨星費德勒(Roger Federer),費德勒稱霸網壇多年,2010-2013年多次低潮掙扎,卻從未聽說他有何藉口,在人人都認為他的年紀與體力不足以應付高強度賽事時,費德勒靠著檢討自己,調整攻守方式,專注訓練,2017年,35歲的他拿下了澳網冠軍,再拿下印地安維爾斯大師賽及邁阿密大師賽的冠軍,在哈雷公開賽第九度封王,在溫布敦一路晉級,未失一盤奪第八座溫網冠軍,也是他生涯第19座大滿貫冠軍。費德勒如果只是自戀,可能早已說啥「歲月不饒人」而退休了,但看著費神彷彿沒在注意排名,總是維持王者的尊嚴與風範,不畏掙扎、跌跤的姿態,正視自己的弱點來調整、改進及提升,令人衷心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