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博議讀書筆記]如何攻擊他人取巧

一般認為「誅心論」,是指只根據其用心,就認定罪狀。問題是,他人的用心,我們怎麼知道呢?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辯論跟文章功力的高低了。呂祖謙先生評論「齊寺人貂漏師」,批評管仲的心態與齊桓公的霸業成空,算是高手文章,值得名嘴們學習參考。

故事大概是這樣:

眾所周知的,齊桓公因為信任管仲而成就了霸業,但是齊桓公晚年好女色又無法管控多位兒子對權位的渴望(齊桓公甚至請管仲將太子託付給宋襄公照顧),更寵信宦官(侍人貂就是名為「貂」的宦官),又不聽管仲死前的勸諫遠離小人。

管仲死後,除了太子外的五公子爭立相攻,太子逃亡到宋國,一代霸主齊桓公最終竟然活活餓死,兩位壞蛋宦官,易牙(煮了自己兒子給齊桓公吃的那位名廚)與侍人貂進宮,聯合齊桓公的寵妾們殺了一群官吏,立公子無虧為國君,齊桓公的屍體67天未入殮,屍腐蠱出!


左傳 禧公二年「秋,齊寺人貂始漏師於多魚。」。意思是說這年秋天,侍人貂在多魚這個地方,洩漏了齊國的軍事機密,這裡記載「始」,表示這才剛開始,侍人貂以後作的壞事更多。

呂祖謙評論「齊寺人貂漏師」的文章,就是從這講起,為何身為名相忠臣的管仲,這時候沒有去勸諫齊桓公呢?以下是這篇議論文章的結構與辯論:

一、文章一開頭先說,管仲當年跟齊桓公說,遊玩縱樂都不會影響霸業,但任用小人就會妨害成就霸業了。管仲一定跟齊桓公有個約定:「中分齊國為二,舉一國之樂皆歸君,舉一國之權皆歸我。我與君以樂,君與我與權。」,還說「要約既定,各守封疆,截然如胡越之不可相犯。」
(我看這文章的開頭,就非常疑惑,有這回事嗎?有史料可稽嗎?有君主會跟臣子做這種約定?)

二、侍人貂如果用奢侈娛樂來迷惑齊桓公,則是管仲所允諾的「我與君以樂」,管不了。不過, 侍人貂洩漏軍事機密了,這涉及國家政權,管仲怎麼不去向齊桓公爭論呢?管仲既不糊塗也不懦弱,那麼他不去爭論一定有其他的理由吧。

三、這裡作者拿下棋來舉例,以失敗認輸來說,國手是「舉棋才三四,斂手而甘敗」,不會下棋的人「倒奩空枰,大敗塗地,爭猶不止」,所以,「智者之敗於心,愚者之敗於形。智者之敗,同室不知,愚者之敗,國人皆知。」,智者如管仲,如果一定要爭到「舌弊力屈」才認輸,那就不是管仲了。
(讀到這,先不論是否為君子之道,但還真是人生智慧啊!)

四、管仲為何不去跟齊桓公爭取一定要把侍人貂正法?作者說,這是因為管仲跟桓公約定了讓還公放縱歡樂,能給放縱歡樂的必定是小人而非君子,你現在同意他享樂卻又阻止他親近小人,這等於是給予他人田地,卻奪走了他的農具,又像是你要和盜賊同住,又厭惡他的竊奪行為。作者認為,管仲一開始太想掌握權力了,未曾長慮就跟桓公如此約定,開始做錯了,後面無法彌補,所以「吞聲而不敢較」。

五、作者再繼續推想,好,就算當時管仲去據理力爭,把侍人貂趕走了,誰來滿足齊桓公心中放縱的慾望呢?如果找個無趣君子,桓公一定會說管仲違約,沒讓我享樂;如果找個很會玩樂的小人,不是於事無補?更何況,現在是侍人貂受寵,管仲可能還要去討好他也說不定,哪敢得罪他。
(這是呂先生擅長的「心理分析」,說是「誅心論」好像也沒錯。)

六、這樣推演下來,管仲死前為何要公開抨擊桓公身邊的小人?呂先生認為,這看得出來管仲「平時則不敢排擊,以為保身之計;將死則盡言不諱,以取知人之明。」,而這種取巧作為,最後造成齊國「庶孽交爭,國統殆絕」。

七、文章最後,作者感嘆,管仲最初輔佐桓公的理想大概是一統天下、富國強兵吧,想到齊桓公晚年無法保護太子,還要拜託宋襄公,當時場面是多麼的尷尬與無奈。結論是,講霸道與功利,到處都是災難與禍害,「王道之外無坦途,舉皆荊棘;仁義之外無功利,舉皆禍殃。


這篇文章所說的管仲與齊桓公約定一事,不太可信,而且寺人貂洩露軍情的前三年,左傳 閔公元年記載「狄人伐邢,管敬仲語齊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晏安酖毒,不可懷也。」,這不就是管仲諫諍齊桓公不可逸樂?

當然,呂祖謙的本意不是要扭曲歷史,也不只是要展現辯才,這篇文章還是跟他倡導王道有關,從這觀點去學習他如何做文章,還是有啟發的。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