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人來說,說法說理甚至說情都沒用,也很難說他們是缺乏理性,而是在理性之上,有很多超越理性的私欲、自我、幻覺、迷思,讓對話無交集,讓溝通無效率,最終讓問題無法解決。
公元前668年的秋冬,虢國二次入侵騷擾晉國,晉獻公本來在翌年(公元前667年)要攻打虢國,大夫士蒍建議晉獻公,讓虢公繼續驕傲吧,等他「驕而棄民」,我們再下手吧。
公元前658年,晉國大夫荀息向晉獻公獻策,用美玉與良馬賄賂虞國,跟虞國借道攻打虢國,虞公不聽大夫宮之奇的勸告,不但答應晉國借路,還幫晉國當開路先鋒,一起去打虢國,讓晉國攻佔了虢國的國都(下陽)。
公元前655年,晉國又來借道伐虢了,虞國大夫宮之奇依然極力勸諫,用「輔車相依,唇亡齒寒」來形容現實危機,虢國和虞國不但是近鄰,而且虢國是虞國的屏障,虢國如果被滅亡,虞國不僅不會得到任何好處,反而隨時有被晉國吞併的危險。虞公不聽,宮之奇無奈,只好全家離開了虞國。
結果,不出所料,晉國在滅掉虢國之後,在回程路上滅掉了虞國,生擒虞公。
呂祖謙評論虞國因為貪婪、虢國因為驕傲,自取滅亡,不足為奇,他奇怪的是,虞公拒絕宮之奇諫言的理由,都是不切實際的空話,怎會如此?這篇評論<晉荀息警假道於虞以伐虢>文章就是他想通了其中的道理。
宮之奇勸諫虞公是從國防、軍事、國際情勢來分析,再讓晉國借道,虞會有滅國之禍啊,但虞公跟宮之奇說:「晉國是我們的宗親,不會害我的。」,宮之奇說:「您忘了虢國也是晉國的宗親嗎?更何況晉獻公也才剛殺戮了同宗的桓、莊子弟,他們的關係比我們更親啊」,虞公這時候用鬼神之說當理由了,他說:「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
呂祖謙先生認為,像這種聰明但無恥的國君,面對臣子的勸諫時,如果就事論事的討論、思辯,自己常常會理虧的,所以就「託之於神怪」,你跟我講人事道理?我就跟你說鬼神信仰!把推理過程弄得恍惚迷茫,讓你臣子不知如何再說下去。虞公實際上是受不了晉國的美玉、良馬賄賂誘惑,但又不能把真心話說出來,所以才不著邊際的亂扯一通。
呂祖謙的文章表面上評論宮之奇看不出來虞公裝傻,還浪費心力勸諫,其實真心還是感慨虞公貪婪到失去理性了,面對這樣的國君,你宮之奇再忠心,「然何補於成敗之數哉!」。
經濟學家科斯說,他不相信人是理性的(企業或廠商有可能是理性的)。在律師工作上或是學校教學上,常常碰到這篇評論提到的情形,對很多人來說,說法說理甚至說情都沒用,也很難說他們是缺乏理性,而是在理性之上,有很多超越理性的私欲、自我、幻覺、迷思,讓對話無交集,讓溝通無效率,最終讓問題無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