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祖謙先生評論「齊侯戌曹遷邢封衛」,很痛快的分辨王道與霸道,雖然有點誅心之論,但是其譬喻與強理當作辯論與作文的參考不錯。
春秋時期,西元前661年,北方少數民族狄人攻打邢國,邢國的國都都被打破了,齊桓公二年後幫助他們監督到夷儀;西元前660年,狄人又打爆了愛養鶴的衛懿公,齊桓公也是在二年後幫助衛國在楚邱重新建都。
一般都認為齊桓公有王道精神,不過,呂祖謙先生認為,齊桓公只是「霸道」,而非「王道」。
呂祖謙先生先從喜好名聲這點講起,「王者憂名,霸者喜名」,因為「功因亂而立,名因功而生」,所以「王者恐天下之有亂,霸者恐天下之無亂。亂不極,則功不大;功不大,則名不高。將隆其名,必張其功;將張其功,必養其亂。」
齊桓公援救邢國與衛國,當然是好事,但是呂祖謙先生批評齊桓公為何不早一點出手援救?想必齊桓公心裡想「如果我早出手,那這不過事件一件敦親睦鄰的平常事,這種行動不稀奇,也不算什麼大恩惠,更不要說取得威權霸業了。」,一般人「先飢而後食之,則其食美;先可而後飲之,則其飲甘」,呂先生從這個觀點批評齊桓公心術不良:「今吾坐養其亂,待其社稷已頹,都邑已傾,屠戮已酷,流亡已眾,然後徐起而收之,拔於危蹙顛頓之中,置於豐樂平泰之地」,如此才顯得我齊桓公仁義之深重,功名才能威震天下。
呂先生還舉例說,齊桓公就像看到小孩快掉下井了,這時候趕快去阻止,這功勞淺,所以袖手旁觀,等小孩掉到井裡再去搭救,那功勞就深了,小孩的父母必以為是再世之恩,鄰里必以為是忠勇過人
呂祖謙先生這實在有點誅心之論了,一國的軍事行動總不會這麼單純吧,不去救援會被說冷血,去救援了又被說太晚來了,其心可議,更不要說,幫助人家遷都重建,涉及的政治、經濟及軍事等問題總不會像打電動這麼簡單吧。不過這篇的譬喻與說理,用來作文或是辯論,是個不錯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