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博議讀書筆記]聰明與功勞都不可靠

呂祖謙評論<舟之僑奔晉>,是其典型議論文,比較奇特的是呂先生的取材。
這文章當然自成道理,不過我絕對不相信一個老江湖如舟之僑,會愚蠢昏庸到違背軍令而自尋死路,只因為他覺得自己夠聰明。

這篇文章不長,結構很精鍊,寫作文可以學習:

首先直接站在最高處看世間與歷史,先發感嘆:「天下之理,有深可怪者。」,有多怪呢?「倒挽九牛,而不能舉秋毫」、「洞視百里,而不能見岱華」、「高脫亂世之禍,而不能免治世之誅」

先用誇張的守法吸引讀者注意後,馬上接著舉例說明,這次是拿舟之僑這位春秋時代人物評論。

舟之僑本來是虢國大夫,而在西元前660年,虢公剛打敗犬戎時,舟之僑說虢公「無德而祿,殃也,殃將至」,就投奔到晉國去了,呂祖謙認為這個見識算是明智。

舟之僑在晉國打拼了20多年,在西元前632年,晉文公發動「城濮之戰」與楚國爭霸時,舟之僑已經當上了「戎右」(坐君主之右,執武器,擔任保衛工作)這個高官,但當晉文公打勝仗後返國,要渡過黃河時,舟之僑卻擅自先行返國了,晉文公返國之後,就把舟之僑處死。舟之僑明知晉文公軍紀嚴明,怎會這麼愚蠢的擅離職守呢?

呂先生的議論就是從舟之僑的先明智與後愚蠢談起,結論是虢公早先的滅亡是仰仗的自己的功勞,而舟之僑後來的殺身之禍是來自於仰仗自己的聰明,當然也要對仰仗聰明與仰仗功勞的相互關係作一番討論。

文章最後先有個小結論,說上古先王又明智又有大功勞,但是仍然有滅亡的憂患,而且不誇耀自己的明智,這不是要自我壓抑或隱藏,而是有自知之明,正確的看待自己功勞與才智

一般寫議論文,能寫到這也差不多了,不過呂先生又加了一段,他認為更值得嘆息的是,虢公打勝仗時,不知道舟之僑已經在旁議論他了,同樣的舟之僑當大官時,一定也有議論他的人,「人之相非,未始有極」


我自己在看舟之僑的故事時,有點不一樣的看法。舟之僑早年從虢國投奔晉國,當然算聰明,但感覺起來那是一種「識時務者為俊傑」的聰明,儘管虢公剛打敗犬戎,但是旁邊的晉國實在太強大了,況且前一年晉國才剛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剛剛滅了耿、霍、魏三小國,顯然舟之僑說虢公無德受祿將遭殃的話,未必是從禮法或德行上出發。

我覺得最可疑的是,舟之僑在晉國20多年的工作、生活,還當上高官,竟然會在國家打勝仗要回國前夕擅離職守?再愚笨也不至於吧,怎麼想都覺得是被陷害的,至於陷害他的是誰?會不會是晉文公授意的?依我的歷史知識,只能靠想像的了。但無論如何,我絕對不相信一個老江湖如舟之僑,會愚蠢昏庸到違背軍令而自尋死路,只因為他覺得自己夠聰明。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