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博議讀書筆記]搞清楚該擔憂的是什麼

呂祖謙評論<鬻拳兵諫>,提出了很有意思的觀點,不只是政治,我覺得在教育、訴訟,甚或很多人際關係上都有用。

呂祖謙說:「古今以來作臣子的,都擔憂國君不肯聽自己的勸諫,這是搞錯擔憂的對象了」(古今以人君拒諫為憂,吾以為未知所憂也。)。呂大師就是愛抬槓,還說:「君有君之憂,臣有臣之憂,未聞舍己之憂而憂人之憂者也。

呂祖謙認為,國君不聽你臣子的規勸,臣子不應該擔憂國君不聽從,而應該擔憂自己的進諫不完善啊。他說「諫之道難矣哉!」,至少有以下幾個難處:
1.誠心不至,這不算完善。
2.說理不明,這不算完善。
3.辭不達意,這不算完善。
4.心氣不平,這不算完善。
5.行止不被重視,這不算完善。
6.說話不被信任,這不算完善。

所以臣子要擔憂的是自己根本還沒善盡勸諫的本事,哪有時間去擔憂國君是聽從還是拒絕?就像醫生要擔憂的不是疾病難治,而應擔憂自己醫術不精。如果臣子只擔憂國君不聽自己的規勸,最後就會出現脅迫國君聽從這種事情了。


這寫得很棒啊!

作老師的,不想怎麼改變教學熱忱與技巧,卻只怪學生不認真;作律師的,不想怎麼改善表達方式與思維模式,卻只怪客戶傻或是法官狠;做領導者的,不想怎麼做有效的活動來感動群體,卻只怪大家不團結;我們老是只想著作自己,只想著憑藉自己有限的生活經驗去理解世界,認知永遠是侷限的,也難怪只能惡歎總是懷才不遇。

這一段當頭棒喝,要隨時警惕!

VIN_0273-1.jpg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