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博議讀書心得:背骨仔的逆襲

當今時代,權威很容易被打破,但是造神運動也從來沒有間斷過。就算權威說的對,如果不自己思考理解,疑惑就算解開了嗎?
呂祖謙在《東萊博議》中評論〈齊桓公入齊〉,管仲到底是名教罪人還是有功之人,盲從權威與深度思辨的區別何在,被罵為「背骨仔」的人可以參考一下?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

齊襄公晚年時國政混亂,公子糾的師傅管仲與公子小白的師傅鮑叔牙都預感將發生大亂,各自保護兩位公子到魯國與莒國。後來在一陣血腥內亂之後,齊國無君,齊國多位大夫秘密迎回人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這時小白的哥哥公子糾也在魯國的護送下趕回齊國,而且管仲還帶兵攔截小白。據說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衣帶,小白倒地裝死,公子糾就慢慢的回國,六日方抵。殊不知小白早已兼程趕回齊國,立為國君,就是齊桓公。

小白即位齊桓公後,隨即發兵擊敗了護送公子糾的魯國。齊桓公聽從鮑叔牙的建議,要求魯國殺了公子糾,並江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送回齊國。公子糾被殺,召忽自殺。管仲到齊國之後,在鮑叔牙強烈推薦下(兩人的交情,有一句成語:管鮑之交),齊桓公拜管仲為相,甚至尊為「仲父」,管仲大展身手,倡尊王攘夷,促成齊桓公成就霸業。


對於管仲該如何評價?世人一直有爭論,子路及子貢就曾經向孔子提出質疑:

論語憲問篇: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從論語中孔子的回答,孔子似乎是以人生結果論來評價管仲。


呂祖謙在東萊博議中評論管仲到底是名教罪人還是有功之人?不是盲從孔子這位權威,而是用他一貫的思辨文章,示範了如何從各種角度思考問題。

呂祖謙首先從仇恨的種類下手,說明殺父之仇不可忘,但殺身之仇可以忘。忘了殺父之仇,是罪人;忘了殺身之仇是道義。但是,管仲忘了殺主之仇,是罪人還是道義?

孔子雖然已經對管仲做出了評價,難道不能有不同的議論嗎?呂祖謙說「無所見者而苟異聖人者,狂也;無所見而苟同聖人者,愚也。」,如果我們只會說「伯樂所譽,其馬必良;孔子所譽,其人必賢」,而說不出到底馬良在何處?人賢在何處?這根本稱不上智慧。

前面提到,孔子似乎是以人生結果論來評價管仲,甚至是以所犯過錯與所立功勞放在人生的天平上衡量。呂祖謙在此就說,大家誤會了孔子的本意,「孔子之意,豈以管仲所枉者寡,而所直者眾耶?所詘者小,而所伸者大耶?」,「枉尺直尋,在聖門中無是事也,又況事讎之枉不得為寡;詘到信身,在聖門中無是事也,又況事讎之詘不得為小。」。

呂祖謙的立論,從管仲到底應不應該事奉齊桓公的源頭講起。齊襄公死的時候,公子糾與小白都不是嫡長子,如果在進入齊國之前,小白就殺了糾,那麼管仲仇恨小白是有道理的;但是,小白即位成齊桓公之後,名位已定,人民已有歸依,一國之君就是齊桓公,這時候公子糾還要回齊國爭位,就是冒犯正統了,齊桓公以君王名義殺公子糾,管仲以臣子屬下身份,難道應該仇恨國君齊桓公嗎?既然管仲不應該仇視齊桓公,怎麼能說管仲事奉他的仇敵呢?


呂祖謙的翻案文章,對於許多被罵為「背骨仔」、「反骨」的人,真有啟發價值。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