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常有君王較喜歡的或是較有才華的兒子未能繼大位,這種情形往往導致手足仇恨、宮廷血腥、人倫悲劇。現代職場也常看到公司中最有才華或是最受愛戴的人,沒有被選為企業接班人,接著就看到有人被排擠、被打入冷宮、憤而退休或出走的戲碼不斷上演。
除了忽視、排擠、殺戮、鬥爭以外,得大位者,有沒有其他辦法去化解這種因為妒忌、不平而生的仇恨?
呂祖謙在評論《齊公孫無知弒襄公》時,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法:釋懷大度、厚待加恩。
很多人評論宮廷喋血事件發生的原因,都指向最早的領導者沒有好好規劃接班問題,不過呂祖謙說:「樂論病而憚治病,此人之通患也。」,論病而不治病,沒太大意義,「禍患已成,則防患之術,既往而不必論。」。
一般人的心裡總是以為恩與怨、親與讎,無法並存,所以總是想剷除異己,恩怨分明的後果總是引發更多的仇恨與不幸。呂祖謙提出了「殊不知易恩者,莫如怨;易親者,莫如讎。」,得大位者如果願意開放自己的心胸,善待因心中不平而生的仇敵,讓他以為原本會受到仇恨,沒想到得到恩寵,那麼很有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報答。「始以為虎,今乃吾之父;始以為狼,今乃吾之兄。既得望外之施,亦必思望外之報矣。然則向之怨,所以彰今日之恩也;向之讎,所以彰今日之親也。」。
所以呂祖謙認為用愛心來對待敵人,可以「變悖逆之心為忠義之心,非徒可以除患,抑又可以召福矣。」
不過,不要以為呂祖謙是腐儒,只知以德報怨,他老人家提這個觀點,是從權術出發,他自詡「天下無不可為之時,而無不可除之患。未然之前,吾則有防患之術;已然之後,吾則有救患之術。」。當然,如果心存善念,用符合君子之道來化解仇恨,把此當作權術,又有何不可呢?
呂祖謙的文章最後還不忘再來一個回馬槍,自己提出一個問題:如果領導者用愛來感化仇敵,卻放任他們的欲求而不節制,最後釀成災難,怎麼辦?呂祖謙說「「愛之,必欲全之。授之以權,而長其惡,是致之於死地也。焉得愛?」,所以不是無條件的溺愛,而是出於保全大家,要考量愛的「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