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國大陸有一群法律專業人員,強調以技術而非關係來驅動法治成長,許多觀念及作法都值得我們關心留意。
我的好友劉永沛老師取得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後,在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任教,並帶領北京盈科(上海)律師事務所知識產權團隊,提供專業服務,並與本所有密切合作。
劉永沛老師近來輔導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學生成立知識產權法律診所,並發表成立感言,深入檢討法學教育、企業發展與社會進步間的關係,發人深省。我們得到劉老師的授權,將文章轉成繁體字版,特此致謝。
…………………………………………………………………………………………
上海交通大學知識產權法律診所的使命 | iClinic發刊詞(前往原文)
2014-11-18 劉永沛
一、緣起
作為上海交通大學知識產權法律診所(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Clinic,iClinic)的指導老師,應診所同學諸君的要求,完成命題作文一篇,權作診所自媒體微信公眾號iClinic的發刊詞。
交通大學的法科之脈,可以上溯到20世紀初南洋公學的政治特班,蔡元培先生曾為當時特班的主任教授,王寵惠先生亦曾在特班執教。特班畢業生中,李叔同、黃炎培等先生皆有卓越建樹。雖中間有長時間中斷,但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恢復法科以來,進步神速,尤其在鄭成良、季衛東兩位院長任下,勵精圖治,更是聲名鵲起。短短數年,躋身全國法學院第一方陣,讓人側目。
身處上海的交大法學院,從一開始就特別重視法律實踐教學,與上海乃至全國的實務部門,如立法、行政、司法、律所、企業等有密切的合作關係,為學生提供了調研、實習、觀摩的良好條件。為了強化法律實踐教學,在時任交大黨委副書記鄭成良教授的推動下,於2008年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學法律實驗教學訓練中心。經過幾年不懈的努力,2011年法學院成為首批十家教育部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單位之一。現中心涵蓋的領域有法律診所、模擬法庭、法律談判、實習等。而且合作單位也從國內拓展到了如住友化學、世界銀行等國外機構,國際化特色和優勢慢慢顯現出來。
在教育部基地的支持下,上海交大法學院已陸續開設了各個專門的法律診所,如知識產權法律診所、刑事法律診所、勞動法律診所、家事法律診所、競爭法律診所等,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診所教育。知識產權法診所在業務上屬於法律實驗教學訓練中心的一部分,在專業指導上依託法學院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的壽步、萬勇、徐彥冰、胡濱斌、劉永沛五位專業教師,在社會合作方面依託交大法學院的實務界人士。
因為診所的主體是學生,我希望通過診所培養學生的自治精神和專業能力。從2006年賓凱老師與我參與創辦源社起,到後來的法律英語協會,法律、文學與電影協會,專利法研習社,知識產權法研習社,現在的知識產權法律診所應該是第六個了。每個組織,都有其使命,或強或弱,或長或短,但我希望這一次不一樣。我們常說,你要想走得快,一個人走;要想走得遠,一群人走。我想一群人走,既快又遠,歷久彌新。
二、為什麼要有iClinic
(一)教育的迷茫
法學教育,大體有三種型態:巫術派,科學派,技術派。巫術派還帶有古代神靈裁判的氣息,靠運氣和偶然性吃飯。科學派力圖使法學與經濟學比肩,並拼命擠入牛頓力學的機械世界。但這兩者都很不奏效,也沒有獲得過大過成功。實際上,法律是門技術活。作為一門世俗的學問,不得不天天在利益的刀鋒行走。即使通曉所有的法學概念和理論,尚不足以解決最基本的法律問題。如同即使將所有的游泳要訣爛熟於心,一旦下水也會被淹死,一樣的道理。
中國的法律碩士教育,定位為職業教育,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處於迷茫之中。作為被教育者的學生,可以說既沒有足夠的理論,也沒有足夠的實踐。經過了第一年的知識灌輸,再經過一次自虐式的司法考試,絕大部分學生都會陷入第一次迷茫之中,找不到自己。他們與原來的本科專業似乎劃清了界限,雖心中仍藕斷絲連地難以割捨,但他們很清楚已經很難回到那消逝了的不可逆的美好時光。然後是尋找各種實習,在合適或不合適的單位隨波逐流,或有收穫,或虛擲時光,理論思考增長無多,實踐經驗支離破碎。直到匆匆畢業時,迎著撲面而來的就業競爭壓力,呈現出來的是恐怕連自己都萬分不滿意的半成品,卻就這樣無情地把自己強塞給了社會。
作為他們的教育者,教師比學生也好不了多少。首先,過度的學術分工,把教師嵌在一個個狹小的學術格子間,即使在法學領域內,橫跨幾個領域的大師已難覓蹤跡。其次,畸形的學術評價,把教師塑造成了紙上談兵的高手,但直面實際的法律問題時,卻常常束手無策。怎麼可能期待教師把自己都未掌握的職業技能傳授給學生呢?第三,教學,作為大學存在最重要的理由,已退化到了要靠呼籲才能喚起人們注意的程度。在巨大的學術壓力下,教師只能選擇對教學作最低限度的投入。簡言之,教師被異化了。
這是一個均衡,教師和學生都牢牢地縛在大學這個自我編造的象牙塔中而不能自拔。要打破這個均衡,只有改變。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反思和行動,是獨立精神的養成。診所教育,將是一個契機。
(二)市場的力量
每天都有新創公司的產生,每天都有度過了危險期向發展期躍遷的公司在創業的長途中跋涉。這些公司有創意,有技術,有幹勁,但在法律的規劃,尤其是知識產權的規劃方面,嚴重不足。由於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所以很多公司缺乏專業人員的指導,導致在公司的設立和運營過程中存在很多知識產權風險。剛開始的時候,這些創業公司沒有足夠的法務預算,裸奔著一路向前。直到問題暴露出來,才發現已經太晚太晚。
具體而言,企業存在如下幾方面的需要。如果企業是技術型公司,則大多數會涉及到專利問題,專利會成為進入市場的壁壘。如果是IT公司或者創意產業的公司,則大部分會涉及版權問題。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或多或少會遇到商標、域名、商業秘密等問題。有些問題在法學院學生看來是常識,但在創業者一方,如果疏於注意,就可能是致命傷。公司是一系列契約的集合體,這是法律人可以自由馳騁的疆域。法律人從一開始就應該以創業者的心態,投身到初創事業中,與事業一起成長,而不是抱一種看客的心態置身度外。
市場偉大的地方,在於它是一個分散決策機制。個人可以對市場有貢獻,但也不能完全控制市場。面對非人格化的有效市場,資源會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法律人應投身到這個市場中,去發現自己的獨特價值,在具體而微的親歷中,增長才幹。大學校園,不應成為創業的鐵絲網,而應成為創業的孵化器。如果最優秀的人都能成為社會財富的生產者,則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可以更好地成就他人。
(三)時代的呼喚
知識產權總是與一定的經濟發展相適應。中國儘管還受到國際知識產權強國年復一年的壓力,但因為中國企業自身對知識產權也有了內在的需求,使得現在每個企業都必須認真對待知識產權。中國知識產權法院率先在北京、上海、廣州成立,就是一個強烈的信號。知識產權法律人將迎來一個黃金機遇期。知識產權法院的誕生,將會帶來系列變化。
首先,知識產權的專業化再一次得到了強化。20/80 規律突顯,一批知識產權律師會脫穎而出,嶄露頭角。沒有及時專業化的律師,將會被邊緣化。司法獨立的大趨勢下,知識產權法院的風向標作業也將突顯出來。企業在知識產權糾紛處理中將更加積極主動,也意味著要有大批知識產權法律人參與到規則的演進過程中來。有創新的地方,都將有知識產權法律人的身影。
知識產權法院的建立,將開啓一個新的時代。有很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研究和解決。從橫向上,我們可以作比較研究,比如與台灣地區的智慧財產法院做比較,與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the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 CAFC)做對比,看在設立初衷、對知識產權法的統一性、權威性的維護上有何異同等。在縱向上,可以利用大數據的思維和方法,對知識產權的判例做系統、全面的整理和分析,看知識產權法的演進如何體現在判決書中的,看法院是如何論證、解決糾紛的,看司法是如何影響企業的行為模式的等等,都非常有意義。
三、iClinic的路線圖
(一)國際範
診所教育來自於外國,尤其是美國。故在一開始,我們就打算把診所放在國際化的背景下來展開工作。第一階段,我們打算把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外國知識產權法律診所的理念和方法介紹到中國來,並推動可能的人員交流。只有通過文化的交流,人員的交往,才能促進更深的理解。與此同時,也與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國內法律診所建設的先行者們求教,共同提升iClinic的品質。
(二)真問題
首先,為交通大學的師生服務。對他們在著作發表、專利申請及轉讓、商標運營中的問題提供咨詢意見。交通大學是世界知名的綜合性大學,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跟知識產權相關。比如電子電氣工程學院等理工農醫類學院會涉及到技術創新和專利法等問題,媒體與設計學院會涉及到創意和著作權等問題,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會涉及到品牌和商標權等問題。文章發表、產品設計、創業創新大賽等則會幾個方面的問題都會交織在一起。交大是一個強工科、重應用的大學,這為診所同學提供了一個觀察、發現問題的絕佳場所,也為跨學科地解決技術、商業和法律問題聚集起一個個精英團隊。
在此基礎上,待積累一定的經驗後,可以溢出交大,為社會提供服務。通過這些實踐中的問題,反過來加強理論的學習,以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交通大學充當了創新發動機的作用,在交大周圍形成了一片片科技園區。比如位於交大閔行校區的上海紫竹科學園區,位於交大徐匯校區的上海慧谷高科技創業中心,這些園區中的企業會有一些普遍性的知識產權問題,可以為診所提供切入社會需求的窗口,參與到真問題的解決中。同時,立足於交通大學的歷史淵源,可以把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方交大、西南交大、台灣新竹交大聯合起來,共同探索診所的教育。結合實踐中的問題,以及理論思考,再進行學術寫作,形成研究成果,向社會發表。
(三)參與感
面對知識產權的迅速變遷,除了提供前面所述的法律服務外,我們還準備開展如下的活動:首先,進行專業訪談。即對有代表性的法官、學者、律師、專利代理人、企業法務、學生等進行訪談,從各個角度去理解和反映知識產權的多個側面。其次,開展專業交流活動。比如組織專業模擬法庭或談判比賽,通過此活動,促進校際之間的交流,提升同學的專業水平;比如開展讀書活動,有選擇地進行專業書籍的閱讀和分享,促進思想在同學間的傳播;比如邀請專業人士演講,把他們的思考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少走彎路。第三,創辦讀品。刊物是思想的棲息地,通過寫作來促進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因為閱讀是一種消費行為,是一種消極的吸納。而寫作是一種生產行為,是積極的表達。通過寫作,可以使思考更為縝密,更為理性。當個人化的寫作,通過集體式的刊物出現時,一個診所的全貌才可能大體地呈現出來。寫作,也是進行自我教育和培養反思精神的重要一步。
四、結語
我們的使命蘊含在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中。可以概括為一句話:Learning by Doing。我們強調行動,在身體力行中,去無限地接近我們的理想。這是一個不好不壞的時代,平凡之路的盡頭,是每個人都終將要面對的空無。但即使在平庸的時代,也不乏純粹。理想的翅膀承載不了功利的重壓,在空氣稀薄的時代,更要讓夢想高高飄揚。當很多人還在空談的時候,我們已經在行動了。雖然,把宏大的理想,寄託在一個小小的知產診所上,本不現實。但那些無數現在看來的不可能,不就是在每天小小的努力中成為可能的嗎?我們不該對每天的進步有很高的期待,但我們也絕對不要小看一年、二年、三年,甚至一生的堅持。
我們的夢想,永遠在路上。
星光閃爍中,大步流星。
劉永沛
2014年11月18日
於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